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
找到方向和目标更重要

本刊记者 孙冰

又是一年毕业季。千万年轻人将告别校园,带着憧憬与忐忑踏入社会,开启人生的又一程。每年此时,“第一份工作”都会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如何迈出第一步,有人踟蹰,有人笃定。

我们采访了两位职场“萌新”、两位和职业选择相关的“过来人”,一起讨论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究竟该怎么选?年轻人为何焦虑“原生职场烙印”?如何树立理性健康的职业观?

“第一份工作”重要吗

钦阳今年刚从一所985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毕业,但她至今仍没有决定自己第一份工作的去向。

“和一些就业方向比较明确的专业比,我的专业看似选择多,毕竟每个企业都有人资岗,但选择去什么行业?是去企业做HR,还是去咨询公司、猎头公司?这些都让我很纠结。”钦阳告诉本刊记者。

钦阳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她自然希望职场上也能再上台阶。“学长学姐们都说,我们这个专业,第一份工作才是你真正的专业,选一个有前景的行业很重要。前几年,大家都往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大厂挤,但现在好像也说不好了。”她说。

“我们每个人在每个人生阶段都被灌输各种‘很重要’,从幼儿园、小学就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中考、高考、考研、就业都是人生分水岭。这些都很重要,但又都没那么重要,重视并准备充分是必要的,可焦虑就没有必要了。”上海德筑企业管理有限公司(CGL)高级合伙人王晓宇说。

作为一名从业十几年的资深猎头,王晓宇说,“我们也曾经是初入职场的‘小白’,今天回头看,职业发展是需要动态看待的,没有哪份工作能决定你的终点,但都对你实现职业目标有意义。”

任磊今年毕业于浙江一所普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和钦阳相比,他的简历并不亮眼,但他对第一份工作却非常笃定:“我想做新兴行业,比如AI相关的。我不介意第一份工作是去小公司或者创业公司,也没那么在意收入,但我希望是一个对的方向,能学到新东西。”

所以,任磊从大学起就是科技媒体的“重度用户”,从人工智能、新能源到脑机接口、卫星互联网,他都非常希望去了解。

“第一份工作其实不应该简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是可以自己去定义的,就是第一份你真正干进去并让你找到了长期职业成长方向的工作。比如,某企业家的第一份工作其实是做教育白板的,但后来他履历上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搜索公司,直到今天他做的事情也都是围绕搜索的。”科技博主潘乱告诉本刊记者。潘乱曾对谈过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微信之父”张小龙等知名人物,代表作有《腾讯没有梦想》等。

任磊说,他经常听潘乱的播客,除了科技话题,有一期讨论“二本学生”的话题让他很受触动。潘乱说,在成为全职内容创作者之前,他做过编辑、投资人,也曾自己创业,而他的起点不过是一个出生在苏北农村的二本学生。

“对于学历没那么有优势的年轻人,可能很难一下子进入一家头部企业,但做好职业规划,一步步积累,最终也有可能实现目标和愿望。所以,第一份拿到薪水的工作没那么重要,但真正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这是一个人职业成长的地基,也决定了你的职业发展方向。所以,要尽快找到它。”潘乱说。

“第一份工作”如何选

道理很容易讲,但下决心还是很难。钦阳越刷小红书越焦虑,上面有人分享一些职业氛围不好的经历,各种可怕的领导和同事,会造成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原生职场创伤”。已经拿到的几个offer,钦阳都不是太满意,她还想再试试能不能有更心仪的选择。

在王晓宇看来,如果第一份工作选择了一个人才需求高速增长的热门行业,那么你的职业发展会很顺利,或者跳槽时会有好的溢价;如果第一份工作选择了有成熟流程化管理的公司,你能够在那里塑造出好的职场素养和职业习惯。

“我能理解现在年轻人的纠结。有时候你做了很多分析加入一家公司,但离开有可能就是因为一个人。所以,不必太纠结第一步或者某一步,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更重要。”她说。

任磊则给记者讲了对他人生规划非常有影响的一件事:“亲戚家有小孩考上北大等名校的,但现在过得最好的,是一个早年间进入阿里巴巴的一个表姐。”

“那时候电商刚兴起,阿里还不是太大的公司,她也只是杭州本地一个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无论是谁,如果能从那时候就开始做电商,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都差不了的。”任磊说,虽然现在大家更求稳,学历好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考公、考编,但他相信未来还会出现很多“阿里巴巴”。

“最近,科技互联网行业是很多年轻人很期望进入的行业,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行业的就业体量大,薪资有竞争力。”潘乱认为,互联网虽然仍是不错的职业选择,但过去那些逆袭的故事,可能很难复制。

他建议,年轻人可以先锚定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方向,人工智能、新能源、商业航天、出海都可以密切关注,然后再研究行业里上下游的企业,最后从自己的能力出发,尽量选择一家公司核心部门的核心岗位,这样才更有可能获得成长。

潘乱还提供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思路:看这是不是一份好工作,可以先看看你现在的领导,无论是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他或者她是不是你5年之后想要成为的人。

至于给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们一些“过来人”建议,王晓宇提醒:“我们在做猎头时,有时候评价一个候选人会用‘学生思维’这个标签。更直白地说,就是这个人有‘职场宝宝’行为,年轻人进入职场后要尽快褪去‘学生气’,这种不成熟的职场人标签对职业发展很不利。”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生存压迫感没有那么强,或者说不饥渴。”潘乱认为,任何工作都需要你是一个认真靠谱的人。任何一个时代,如果你躺平,只是想混日子,都注定不会有什么成就。“从长远看,在职业生涯里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一定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热爱可抵万难。”他说。

拥抱新赛道,别被AI淘汰

无论是钦阳,还是任磊,都非常关注AI。“就算不能找到一个风口行业,但也不能进入一个要被AI淘汰的行业吧。”任磊半开玩笑地说。

潘乱认为,AI对于刚入职场的新人,冲击会比较大,因为AI会首先替代那些初级工作的内容。而年轻人的破解之道,是要比职场前辈们更快地学会和更好地使用AI。

“今天的就业市场确实存在供需错配。市场经济本来就是供需决定的,人力资源市场也是一样。如果你的职业选择要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那你是很难拿到高薪酬的。”潘乱说。

王晓宇则观察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十几年前,很多人会有非常明确的职业规划,5年、10年、15年、20年,分别选择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岗位,并且身边能找到非常多的案例可以佐证这个路径的可行性,即按照这种方式努力提升,大概率就能按照这样的职业规划前进。

“但现在很不一样,做超长期职业规划不是那么行得通了,职业调整的时间节奏也更短一些,大家需要更频繁的职业规划和及时的动态调整。这种变化其实是产业迭代速度加快带来的。随着AI时代来临,这个所谓的BANI时代(指脆弱、焦虑、非线性和费解的时代)可能还会加剧。”王晓宇说。

王晓宇说,今年有个亲戚向她咨询孩子大学专业选择的问题,孩子对自己的赛道非常坚定,就是当下很火的新能源汽车。

“4年本科,如果再读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将是6~8年之后的事情了,你现在理解的新能源汽车还是不是那时候的新能源汽车?你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还能不能跟上产业的发展速度?”王晓宇说,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也是一样,得有前瞻性,要在一个有起点、有目标的坐标系里去思考。

王晓宇认为,AI时代带来了很多新赛道和新机会。现在有很多新行业出现,比如情感陪伴相关的工作,人才缺口也很大。还有很多新的工作形式,比如自由接单的程序员、做AIGC的“数字游民”。

“如果你是一个有想法也有热情的人,现在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时代。”王晓宇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钦阳、任磊为化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