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人才供需适配难题

本刊记者 张燕

“现在招人,尤其是招合适的人太难了。” 一家主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企业招聘负责人王宁对记者说。而另一边,刚走出校园的应届生李琳捧着精心准备的简历,在招聘会现场转了大半圈,却没找到几个与专业对口的岗位,“投出去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这样的场景在就业市场上并不鲜见。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数字化人才、制造业高端技能人才等领域的缺口却高达数千万。如何打破这种供需错位的僵局?从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引导到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发力,再到毕业生自身的主动突围,一场围绕 “供需适配” 的破局之战正在展开。

求职者在人才供需见面会上寻找适合的工作岗位

解决供需适配是关键

当产业迭代速度加快、岗位需求持续升级,如何让劳动力资源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成为破解 “招工难” 与 “就业难” 的核心命题。

在制造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早已突破单一学科界限。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CEO李卫铳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公司的岗位需求更倾向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但这类人才在市场上供给比较短缺。”

湖南省花开有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泽岑告诉记者,专业人才短缺正制约着服务质量提升和业务拓展:“特别是缺乏懂养老行业的专业销售人员。目前我们正通过校企合作和内部培训逐步缓解这个问题,但人才培养需要周期,短期内还是面临不小压力。”

解决供需适配问题,不仅是缓解当下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正如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负责人所言:“围绕促进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人才支撑,迫切需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破解供需适配、服务升级、机制优化等方面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今年4 月,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出系列促就业增量政策举措。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综合运用好税收优惠、就业补贴、扩岗补助、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稳岗扩岗,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地方层面的政策则更具针对性,精准对接本地产业特点与就业需求。浙江推出重点行业就业补贴,如高校毕业生到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和现代农业企业就业,可在3年内每年申领1万元的就业岗位补贴等;贵州依托重点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力争创造就业岗位4万个;北京市昌平区制定实施重点产业企业规模招用补贴。

从产业端到就业端,政策的 “组合拳” 正在逐步打通人才供需的堵点,为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让 “培养端” 与 “需求端” 无缝衔接

从传统制造业的技能型工人到数字经济时代的大数据分析师,再到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涌现的人工智能工程师,产业迭代催生着一轮又一轮的人才需求浪潮,也让人才缺口的 “榜单” 不断刷新。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正通过调整专业设置,主动回应市场对人才的呼唤。

学着学着成了“关门弟子”,可能是不少高校学生当下的经历。

据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负责人介绍,国家层面正在建立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促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要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根据就业状况来调减招生计划,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调整培养方案。

专业调整只是人才供需适配的第一步,更深层次的校企联动正在让 “培养端” 与 “需求端” 实现无缝衔接。

“我们一直把访企拓岗作为打通就业渠道的重要抓手,今年春季共精准对接167家企业,重点开拓了一批高质量就业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兼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华对记者介绍,学校已与赛轮集团、歌尔股份、海信集团、中海壳牌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人才培养输送长效机制。

谈及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徐华举例道:“我们策划运行了‘海信班’‘玲珑班’‘芯恩班’等‘名企班’项目,还和知名化工企业合作开展定向人才培养。这种‘量身定做’的模式很受企业认可,仅这几年就为合作企业输送了近千名优秀毕业生,学生入职后能快速适应岗位,企业也减少了培训成本。”

“我们在拓展就业渠道时,特别关注基层教育领域的人才需求。” 吕梁学院招生就业工作部部长薛文对记者表示,“经过多次沟通协调,我们与新疆喀什地区教育部门达成了合作,当地今年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了450个教师岗位,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

他进一步介绍:“这些岗位不仅为毕业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选择,更能让他们在基层教育岗位上发挥专业所长。我们后续还会联合喀什地区教育部门开展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当地教学环境,确保他们能‘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从地方高校的实践到全国层面的推动,校企联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截至6月6日,全国2575所高校走访用人单位46.2万家,拓展岗位471.8万个。持续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加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进校招聘力度。

调整心态,毕业生主动突围

面对就业挑战,毕业生也在积极探索出路。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先就业再择业。” 今年从北京一所高校毕业的张悦对记者说,“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一开始的目标是进入头部电商,后来我调整了心态,入职一家中小型企业的销售岗位。我打算先在这个岗位上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了解市场运作的实际情况,然后再考虑是否要换工作。”

面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主动出击,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竞争力。在毕业前几个月就拿到“大厂”offer的曾亚轩告诉记者,早在大一第二学期,他就开始通过线上课程、培训机构学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技能,平时也会接一些后端开发、小程序搭建的实战项目,这些成为他面试时的“加分项”。

然而,在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预期与现实脱节等困扰。已经在新公司入职的杨济远回忆起自己的求职经历,仍然感到几分无奈。

“岗位具体职能描述模糊不清,薪资水平和福利更是语焉不详。我现在的岗位,在招聘时写明的薪资水平,实际要算上加班费、补贴,而且绩效考核要在前列。我同学的遭遇更离谱,公司拖了一个月都不签入职合同,他去人力问才告诉他有半年试用期。这不明摆着变相压榨劳动力吗?”杨济远说。

这种信息不透明带来的 “错配”,往往在入职后集中爆发。杨济远的室友入职某公司时,招聘信息写着 “享受弹性工作制”,结果入职后不仅天天加班到深夜,出差更是频繁且毫无规律,室友天天纠结要不要离职——走了怕影响应届生身份,不走又觉得浪费专业知识。

“我们不怕岗位有挑战,就怕公司玩套路。” 杨济远坦言,毕业生愿意为适配的岗位付出努力,但模糊的招聘信息让毕业生发蒙,即便他们主动提升技能,也可能因为方向偏差而白费功夫。

解决供需适配的难题,从来不是哪一方的独角戏,需要各方在各自的角色上多下实功。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让供需两端真正精准对接,为稳就业注入更持久的动能。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