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出海,靠知识产权强基

本刊记者 谢玮

2025年,中国光伏企业手握全球近 60% 的光伏专利,走向国际市场。

然而,等待中国光伏企业的却并非大道通途。随着更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知识产权这一“隐秘的战场”,正成为决定光伏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今年以来,美国光伏企业First Solar就同一件专利先后对晶科能源、阿特斯起诉专利侵权。更早之前,美国光伏企业Maxeon起诉通威、爱旭、阿特斯。韩国韩华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对隆基、晶科等企业发起诉讼……几乎所有的中国光伏头部企业都卷入过专利纠纷,诉讼版图扩展至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

这些诉讼,折射出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经营中面临的共同课题:面对复杂的海外知识产权壁垒与法律环境,如何在海外市场保护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如何为企业出海构建护城河?

从“三头在外”到专利领跑

时间拉回到2012年。彼时,我国光伏产业还处在材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阶段,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外需,关键技术装备和材料发展缓慢。

10多年过去,局面已大不相同。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各环节产量均占全球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企业专利实力实现质的飞跃。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光伏行业累计专利申请量为16.8万件,有效专利量为7.3万件,有效发明专利量为2.2万件,均位居全球首位。

与此同时,企业持续加大海外专利申请力度。中国光伏企业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比例从2003年的约8%升至如今的超60%,俨然成为推动全球光伏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一极。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光伏企业长达10余年的创新积累和持续投入。

“企业出海,知识产权要先行。”天合光能全球知识产权总监马骏告诉记者,作为最早推动知识产权出海的企业之一,天合光能在2010年确立了“产品出海与专利布局同步推进”的战略原则,并提交了第一件PCT专利申请。

“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创新成果必须进行全球化保护。没有海外专利无异于‘裸奔’。”马骏直言,若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被仿制抄袭时企业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利,技术门槛难以形成有效保护。

采访中,多家企业谈到,光伏行业的知识产权出海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过程,已经步入成熟阶段,技术覆盖范围从核心研发延伸至全产业链环节,并在全球多地布局保护知识产权。

晶科能源知识产权副总经理蓝绍发说,公司海外专利已进入“从多到强”的专利运维阶段。眼下,晶科全球专利申请超过4900件,专利授权超过3100件,海外专利申请量占比达40%。

马骏介绍,截至目前,天合光能累计申请专利数超过6600件,海外专利申请量967件。与此同时,专利运营能力显著提升,天合光能通过核心专利资产的许可实现正向收入,为公司在全球市场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通威从硅料起家,目前业务已涵盖全产业链。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副主任、科技管理负责人谢唯伟介绍,公司已在20多个国家进行了专利布局,光伏板块累计申请专利数超过5300件。

宁做花园武士,不做战场园丁

尽管成绩卓越,但中国光伏企业知识产权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期,中国企业在出海的过程中,没少遭遇“专利壁垒”和“专利狙击”。

2019年,韩华利用在PERC电池技术领域形成的专利壁垒,在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申请“337调查”,在德国、澳大利亚发起多起专利侵权诉讼。

2023年以来,Maxeon向中国企业“四处开火”,先后向掌握叠瓦、BC、TOPCon技术的多家企业发起专利侵权诉讼。

这一困境源于所谓“专利丛林”效应,即先发企业通过专利构建密集保护网,后来者必须突破层层壁垒才能获取自己所需的全部专利。

我国光伏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欧美日韩企业凭借早发优势,在PERC、TOPCon等主流技术路线筑起“专利高墙”。这些多为难以绕开的基础性专利,而当一项专利越基础,后发者绕过的难度就越大。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举例称,LG早先卡位了TOPCon基础结构专利,“虽然技术难度不高,但是很早的时候它把基础结构专利给锁定了,后发企业很难绕开,只能在应用层创新”。

与此同时,技术迭代迅速导致专利高频更新,构成光伏知识产权出海的独特挑战。

10多年间,行业主流技术从PERC技术快速演进至TOPCon技术,迫使企业持续投入成本以更新专利布局。

“比如某项技术生命周期本可维持5~10年,但光伏的市场节奏迭代迅速,使得技术生命周期大幅缩短。”马骏分析称,专利从申请到授权通常需要3~5年时间,尽管通过快速审查机制可将部分专利授权压缩至一年内,但整体仍滞后于行业技术迭代速度。

成本压力也不容忽视。

“海外专利保护成本较高,约为国内的10倍以上。”马骏算了一笔账,海外专利保护的成本包括向各国专利局缴纳的申请费、年费以及外部服务费等。以欧美市场为例,单件专利前3年的基础成本在10万元以上,20年生命周期内的总费用可能超过50万元。

对于年申请量上千件的头部企业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但即便如此,海外保护仍不可或缺。“专利布局重在防御价值。”谢唯伟形象地解释,“宁愿做花园中的武士,也不能做战场中的园丁。”

因此,专利出海的策略选择就显得尤为关键。企业必须在有限的预算内“精打细算”,在100多个潜在市场中作出取舍。

此外,商标侵权也屡见不鲜。与专利相比,商标注册成本较低,加之各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抢注现象频发。这在光伏领域更为严重。

在也门,天合光能、通威等企业均遭遇过典型的海外商标恶意抢注情况。抢注方既无相关产品,也无实际业务需求,纯粹是为了获取不当利益。

“可以说是‘李逵’遇到了‘李鬼’。” 谢唯伟说,根据当地要求,撤销过程中必须找到恶意抢注的证据,企业不得不花时间、成本寻找恶意抢注人。

提升专业化的国际规则运用能力

面对全球化竞争中的知识产权挑战,中国光伏企业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应对机制。

蓝绍发介绍说,晶科构建了以技术研发为源头的系统知识产权体系,专利布局覆盖从晶硅材料到测试与设备的多环节,为TOPCon等核心技术构筑起产业级护城河。

天合光能将知识产权管理提升至战略决策高度。马骏介绍说,公司设立的知识产权委员会作为六大核心决策机构之一,统筹知识产权战略与业务协同,“兵马未动,专利先行,从技术路线规划阶段就开始专利布局”。

他用“精准制导”来形容公司的海外知识产权管理。在成本控制方面,通过专利价值评估体系推动专利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区域上则采取差异化策略——在欧美核心市场全面覆盖,新兴市场重点突破,非洲、拉美则以商标保护为主。

通威知识产权团队“从技术挖掘、专利点识别到专利申请,实现技术与专利的深度嵌入。用最快的速度,给技术穿上盔甲。”谢唯伟介绍说,通威知识产权部门深入研发一线,保障了专利控掘、全球布局的效率和质量。

在具体操作层面,专业化的国际规则运用能力,成为企业提升全球知识产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要善于运用各国特殊的法律程序来优化专利策略。”马骏告诉记者,例如,欧美成熟市场有不少加速保护机制:欧洲PACE程序,美国的接续案(Continuation Application)制度以及专利审查高速路(PPH)等。企业通过科学运用这些国际规则,可同步提升海外专利部署的效率与成本效益。

谢唯伟举例,通过运用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机制,可以将海外专利部署的“窗口期”从12个月延长至30个月,显著提升布局灵活性。

知识产权战场呈现新特点

随着全球光伏竞争进入新阶段,知识产权战场也呈现新特点。

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将知识产权“武器化”。美国接连使用“双反”调查、加征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欧盟则推行供应链溯源、碳关税等新政;印度频繁动用反倾销工具。

“中国光伏企业展现出的全球竞争力,已经引发了欧美等国的强烈危机感。”谢唯伟说。

“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的专利部署面临很大障碍。”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美方在专利申请环节设置诸多不合理条件,甚至直接拒绝受理中国企业的专利无效申请。与10年前相比,当前知识产权出海面临的最大阻碍已从单纯的国外企业专利壁垒转变为更为复杂的非市场因素。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以知识产权为武器争夺国际市场的博弈愈演愈烈。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光伏专利侵权纠纷激增,专利诉讼案件数量和索赔金额均创新高。侵权争议不仅频发于别国企业与中国企业之间,中国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纠纷也逐渐增多。

据公开信息统计,2024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大型光伏企业间的侵权诉讼(仅光伏电池/组件板块),数量是前5年总和的180%。很多国内外企业以专利作为排除竞争对手的手段,其中涉及中国企业的有89%,72%发生在美国、德国。

尽管专利战火药味十足,但真正打到最后的案例极少。

2023年,韩华与隆基绿能的专利纠纷在历时4年后尘埃落定,双方达成专利交叉许可。

“光伏行业的专利诉讼,90%以上最终以和解收场。”前述业内人士透露。原因很简单——诉讼成本太高,且双方往往互有可以钳制对方的专利,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且很多专利诉讼的目的,就是为了专利授权许可费。

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效应体现在“攻守”两端——只有双方都握有核心专利,才能坐下来谈价格。然而,整个过程历时长、成本高,对双方而言都是严重的资源消耗。

市场竞争的加剧,倒逼企业必须提高应对能力。谢唯伟直言:“从简单的侵权诉讼,转向标准必要专利许可、交叉许可等更为复杂的侵权博弈。光伏企业必须适应这个新战场。”

出海“新范式”: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合作”

光伏产业的知识产权出海故事,折射出知识产权保护在推动创新和市场秩序之间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围绕如何平衡创新保护与破解技术垄断、处理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应对跨国知识产权摩擦等命题,光伏行业的探索也为其他新兴产业提供了样本。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掌握核心技术的专利主导权,就等于掌握了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这要求企业必须做大做强基础创新,加强专利规划。

“钙钛矿作为下一代技术,必须提前多年进行专利规划。”马骏介绍,天合光能已积累600余件钙钛矿专利,构建了包括与牛津光伏等顶尖机构的合作网络。

“出海”企业也在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蓝绍发介绍,公司通过联合研发、共建实验室等形式,整合国际资源推动技术创新。

行业层面,能否构建更灵活的利益调节体系成为关键议题。其中,能否建立专利池、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合体等机制,成为业内探讨的方向。

“专利池能够创新资源共用、专利风险共担、合作利益共享,就像华为在通信行业做的那样。”前述业内人士表示,“专利池”的建立可以强化光伏行业的知识产权整体博弈能力,对外可统一谈判专利许可、开展诉讼应对,对内促进交叉许可和技术转化。“专利池”也可以减少无序竞争,减少行业重复投入,提升行业整体研发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政策层面多措并举为企业全球化发展保驾护航。6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设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光伏产业分中心。

“知识产权保护是服务于创新的。”马骏认为,通过知识产权维权来重建技术门槛,恰恰是促进光伏行业回归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者得到尊重,推动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这一过程虽然伴随阵痛,但对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