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郭霁瑶|江苏南通报道
百年前,爱国实业家张謇由仕入商,在江苏南通兴办大生纱厂、建立博物苑,希望能以实业振兴国家。
百年后,139位民企代表齐聚南通张謇企业家学院,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举办的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培育赋能第五期培训班。不同于以往的培训主题,这一次,他们集中学习的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法——民营经济促进法。
在这片曾被张謇以理想与行动唤醒的土地上,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总裁”们重新认识彼此。“这是我的客户”“这是我们同行”“这是我们供应商”……有人笑着说:“既然来了这里,就别再‘某某总’了,大家都是同学。”
5天时间,从上课到实地调研,从政策研讨到夜谈交流,“总裁”们沉浸式当起了学生。跟随他们的脚步,本刊记者也来到张謇企业家学院,看看“总裁”们具体聊了什么,又带走了哪些新的启发与思考。
张謇企业家学院
民企代表在课余时间交流 本刊记者 郭霁瑶I摄
“有了预期、有了稳定性,我们就敢放开手脚干”
“真的有用!虽然新法实施才一个月,但我们已经感受到明显的利好。”6月17日,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阴皓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全球化的建筑装饰企业,金螳螂长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与项目回款压力。如今,新法带来的变化正在显现。
“收款方面有明显好转,已经有欠款方主动来跟我们协商。”阴皓明笑着说,“我想这就是法律的威慑力。”
对他而言,这部法律最大的意义在于稳定预期。“民营企业最怕的就是政策变来变去。现在政策能固定下来、完善起来,民企就有了稳定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他说。
培训班现场,许多民企代表都表达了类似的感受,他们用“吃下定心丸”来形容这部法律带来的影响。
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晖对此深有共鸣。“这部法律增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确定性。对于民企而言,这就是最大的支持。有了预期、有了稳定性,我们就敢放开手脚干,就能专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期待之外,也有企业家提出了另一层关切:法律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制度能否落地、政策能否执行到位。
“许多法律制度本身是很好的,真正难的是落地执行。”阴皓明坦言,“我认为新法的宣传贯彻非常关键。不只是企业需要了解,相关执行部门也需要尽快熟悉并理解这部法律。比如,是否可以考虑对相关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好的法规再配上好的落地执行,法律的意义才算真正实现。”
“不想卷价格,而是卷技术”
“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后,如何有效督促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平台企业发挥带头作用,主动破除‘内卷式’竞争,需要持续地思考探索。”杨晖对记者说。
此次培训中,“不想卷价格,而是卷技术”几乎是谈论最多的话题。如何摆脱低质、低价、同质化竞争的困境,成为许多企业家正在寻找的答案。
“长期低价竞争会挤压企业的盈利空间,削弱其在研发、人才和技术升级上的持续投入。这会让整个行业陷入同质化困境,不利于挖掘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限制行业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空间。”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罗琳向记者表达了担忧。
在传统建筑行业,“价格内卷”同样明显。“你报500万,他报400万,还有人干脆报300万。”阴皓明直言,“行业要发展,必须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否则企业就只能忙于生存,无暇创新。”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让民企代表们看到了“以创新突围内卷”的可能。特别是对那些处于产业转型关键节点的科技型企业而言,法律的支持不仅是制度护航,更是信心来源。
在罗琳看来,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立法固化公平竞争的环境与创新支持,降低制度性成本(指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新法实施后,我们可以更加专注于技术突破,进而加速全行业的规模化商用。”
“我做了很多功课。”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涵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我最关心的就是新法中支持科技创新的内容。比如,第三十三条强化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很多研发成果背后,是上亿的投入与无数工程师的努力,过去我们很担心被‘抄捷径’、被恶意侵权,现在法律明确了企业的权益保障,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放心地进行技术开发。”
即使是传统产业,科技创新的迫切性同样不容忽视。
“在我们这个行业,最近很火的一个词叫‘好房子’。”阴皓明说,“所谓‘好房子’,应该是绿色的、环保的、舒适性高的房子。这都需要技术来实现。”
他坦言,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典型的传统行业,劳动密集、能耗较高,长期面临环保、效率与质量的挑战。“过去人们装修完总说‘有味道’,担心甲醛。未来的好房子应该是环保无忧、数字高效的。而这,需要我们用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的路径来重塑行业。”
辟谣比打价格战更累
低价竞争之外,企业家们还有另一种焦虑。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说出去的话会不会被歪解,正常经营会不会被抹黑”。
“我们现在接受采访都很谨慎,生怕哪句话没说好被曲解。”一位不愿具名的民企代表对记者说。在采访中,多位企业家坦言,比价格战更让他们疲惫的,是那些涉企谣言。
“目前黑公关、不当竞争时有发生,给我们带来非常多困扰。”陈涵告诉记者。今年2月,一篇自媒体文章造谣“国内首例智能驾驶致死案宣判”,虚构有车主使用小鹏汽车智能驾驶发生车祸的消息,在网络平台被大量转载,引发公众误解。
在多部门协助下,小鹏汽车及时进行了辟谣,涉事账号也被依法查处,但虚假信息已在短时间内造成实质影响。“有些消费者本来准备进店看车,一看到新闻就不来了。”陈涵说。
据了解,陈涵说的这一案例,已经作为国家网信办“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的典型案例对外通报。
类似的困扰,在自动驾驶行业并不鲜见。罗琳告诉记者,近年来不少平台型科技企业频繁遭遇恶意造谣,尤其是在融资、上市、发布新品等关键节点。这种攻击方式影响的不仅是企业声誉,更干扰了消费者判断,动摇了投资者信心,甚至可能迫使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构成威胁。
正因为有切身之痛,当陈涵看到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五十九条写明“民营经济组织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和其经营者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受法律保护”时,特意在笔记中用红线标注了这一条。
“这让我们感受到非常有人情味的关爱和帮助。”她说。
陈涵也提出了制度建设的具体建议:希望未来建立重点行业的“绿色舆情通道”,提升跨区域网络谣言的处理效率。“比如,我们是广州企业,但一些谣言在外地发生,现在需要从属地层层上报再逐级转报。如果遇到重大紧急突发情况,是不是能让属地网信部门直报高层,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封堵谣言,把对企业的伤害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