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与速度重塑现代产业格局。国资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顶梁柱”,既是新技术革命的参与者,也是智能化转型的先锋队。能源行业国资国企在数字化转型中积累了哪些优势?应当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实体产业中注意规避哪些问题?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能源集团科技信息部数据资源处经理闫计栋。
承担多项国家级行业试点建设任务
《中国经济周刊》:国家能源集团在AI领域的总体战略是什么?
闫计栋:国家能源集团作为骨干能源央企,积极贯彻中央有关决策。集团党组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建设,明确将人工智能建设列入《国家能源集团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大重点转型工程。2024年5月,国家能源集团印发“AI+”行动计划,确立“应用牵引、重点突破、统筹架构、敏捷行动、动态优化、有序有力”总体思路,建立了包含全局算力网、统一工具链、通用服务集的技术架构,规划了国家能源集团产业谱系下的AI应用域,部署了基础设施、重点攻关、行业引领三类50余项关键任务。
《中国经济周刊》:主要围绕哪些方面展开,取得了哪些成绩?
闫计栋:国家能源集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行业试点建设任务,攻关云边协同基础设施、行业大模型训练研发、可信数据空间及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等前沿技术。
发布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发电大模型,构建了覆盖安全环保、电力交易、产调中枢、设备检修全链条的智能决策体系,实现电力全场景智慧化升级、模型自主优化能力升级和电力系统智能化变革升级。
研发煤炭工业设备综合诊断运维大模型,在集团公司下属10余个厂矿落地应用,覆盖万余台生产设备,实现煤炭行业设备检维修模式从被动计划检修向主动状态维护转变,为煤炭生产提供故障诊断、维修指导等专业支撑,设备综合寿命提升20%,检修费用降低15%,为煤炭行业增安提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建成煤炭行业云,对外开放人工智能服务,输出高价值应用成果,充分发挥国资央企“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重要作用。
技术人员依靠煤炭数质量管控平台查看煤质快检系统运行情况
能源行业怎么用AI
《中国经济周刊》:近年来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积累了哪些优势?
闫计栋:国家能源集团主要有四点核心优势:一是全产业布局优势,即拥有“煤电路港航、煤电油气化、产运销储用”一体化产业链的独特优势,可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供丰富的场景和数据基础,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二是技术创新优势,积极承担多项国家级行业试点建设任务,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创新,掌握了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三是专业人才队伍优势,依托“三支队伍”人才梯队建设和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是信息化系统集中统一建设,集团公司始终坚持信息系统“六统一,大集中”的建设原则,构建了相应业务条线统一的数据标准,沉淀了规范数据,推动了“同题共答”的新技术应用范式。
《中国经济周刊》:AI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主要有哪些?可以解决哪些传统业务痛点?
闫计栋:目前我国煤炭、火电、新能源、电网、石油、化工等能源产业已经在众多场景开展AI技术应用与探索。
在能源一体化调度方面,AI技术赋能产业链智能协同,支撑能源安全保供的周期性和即时性调控,实现了运营决策由“经验主导”向“模型驱动”转变。
在能源生产可靠性保障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挖掘海量生产数据和知识,生产全过程监视实现全景三维穿透、态势全方位感知、设备预测性维护检修。
在产业精益化运营方面,深耕“最小单元”,细化经营分析,实现生产物资经营全链条“联动核算”。结合相关经营、物资消耗、能耗等数据,推动最小生产单元生产、物资消费、效率、经营等联动核算,实现产业运营管理方式的精益化变革。
AI的应用主要解决了传统业务在效率、成本、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的痛点:一是生产效能提升,传统能源工业依赖人工经验与固定流程,响应慢、效率低。AI能实时收集与分析大量数据,实现智能预测与动态调整。
二是运营成本压降,传统设备维护基于定期检修或故障后维修,成本高;AI助力预测性维护,通过分析设备数据提前预知故障,合理安排检修,降低维护成本与设备损耗。
三是系统安全加固,传统能源安全管理在网络安全和自然灾害应对上略显滞后,基于AI的安全监测系统可实时识别网络攻击并阻断,分析气象数据预测自然灾害对发电影响,提前制定预案,保障能源基础设施安全。
围绕“AI+”进行全方位规划
《中国经济周刊》: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国家能源集团有哪些重点工作和规划?
闫计栋:企业打造方面,围绕“AI+”专项行动,建立以集团党组为核心的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跟踪掌握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打造集团公司人工智能技术生态,以各产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牵引,在算力芯片、基础平台、通用算法等基础技术方向,积极开展与行业头部企业协作;在场景落地、应用开发方向,重点培塑集团公司内部专业化单位能力,以实践为基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深化能源人工智能领域产教融合,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等。
资金方面,集团公司统筹资源,依托智能产业基金推动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各子分公司建立与企业营业收入、经营成本、员工数量、行业特点、数字化水平等相匹配的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同时密切跟踪国家关于人工智能创新的支持政策,积极申报试点示范工程,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发和运营的专项资金投入。
人才方面,加强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探索高效、灵活的引才机制。加大人才的自主培养力度,结合集团“三支队伍”行动计划,在项目中使用培养人才。紧抓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工程,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吸收优秀的工程硕士博士人才。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岗位体系,高标准配置专职人员。加快研究对于专业化人才及科技创新项目的激励机制,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充分激发职工积极性。着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宜、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在数据安全方面,集团从两方面双管齐下:传输层面,严格实施横向隔离和纵向加密原则,工控网到管理网的单向传输,数据按标准流转至集团数据底座,严禁逆向流动;数据自身安全层面,通过分级分类管控数据、建立可信数据空间,搭建数据采、存、管、取、用的技术支撑与体制机制,确保全集团数据在统一的平台流通,使用者“用数不见数”。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行业专家,您对国家能源集团加快推动“智慧国家能源”有哪些建议?
闫计栋:一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创新,聚焦关键领域“根技术”攻关,加大AI领域科技项目布局,联合业内先进企业、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共建能源领域AI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
积极参与开放生态建设,推动形成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二是强化技术赋能,瞄准战略意义强、经济收益高、民生关联紧的高价值场景,强化行业协同、扩大开放合作,加大布局突破力度。要夯实算力基座,为技术突破、应用落地提供有力支撑;突破数据难题,分批构建重点行业数据集,建设好通用基础数据集,做强做优数据产业。
三是推动生态构筑,立足行业大模型建设推广,先“培土”统一技术基座和工具链,再“育苗”做到第一批场景发布即试点上线,后“造林”打造更多典型场景,最终目的是构建行业生态,统一标准化数据集,融合实时数据流与专家经验,驱动模型实现定期迭代升级。联合高校、研究所和兄弟企业一起,攻关多模态融合、科学计算、小样本学习等关键技术,既给行业赋能,又与行业共建,构建开放的发电行业大模型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