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玩出省时省钱新花样
短途旅行成“极限挑战”

本刊记者 马铭悦

临近周五下班,张馨的手指在小红书上来回划拉着,突然,一张绝美瀑布照片让她停下了滑动——“距离市区1小时,这片‘秘境’美到炸裂!”她立马看了眼周末的天气预报,晴,可以出发。

3分钟后,她买了最近的一班高铁票,订好山脚下的民宿。“就当是给自己的奖励了。”张馨按捺住兴奋,把手机塞回口袋继续工作,等待着下班后的狂奔。

借助互联网和交通的便捷,当代年轻人将“说走就走”的旅行升级为“刷到就走”。这种“刷到就走”并非纯粹的冲动消费。实际上年轻人很精打细算:他们会选择周五晚上的红眼航班,这比周六的票价便宜近三分之一;住在离景区稍远的民宿,省下不少住宿费;还不忘使用各种新用户优惠,有的首单立减就能省下50元……

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钱,玩出最爽的体验,这届年轻人正把短途旅行玩成一场“极限挑战”。


本刊记者 孙晓萌|摄

本刊记者 马铭悦|摄

把自己“闪送”到景点

“心情越闷,越想出门玩。”毕业生贾乐告诉记者,她的手机相册里存着几十个想去的目的地,“都是深夜刷小红书时随手收藏的。”

比如,某天凌晨两点,贾乐刷到一个海边的悬崖咖啡馆,立刻被“种草”。没两三分钟,她就订好了车票和行程。第二天上午10点半,贾乐已闪现在这家悬崖咖啡馆里,悠闲地喝上了咖啡。

“从决策到执行10分钟,到目的地不到1个小时,就像我把自己‘闪送’到了景点。”贾乐说,“没有比这更chill(松弛感)的事情了。”

社交媒体上的每一张绝美照片、每一段沉浸式视频,都有可能触发年轻人即刻出发的“开关”。高铁、民宿配小众景点,已成为当代年轻人旅行的基本操作。“生活中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但旅行可以。”贾乐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唐信峰看来,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对年轻人来说一种很好的情绪调节方式。快速的转换场景,让情绪和感官获得很多刺激,带来愉悦感和新鲜感,帮助年轻人抵抗生活中的无趣、枯燥和烦闷。

精打细算,玩出性价比

“睡洗浴中心怎么了?”毕业生张张说,“环境不差,省下的钱够吃三顿好的了。”

张张的毕业旅行目的地是东北,第一晚落地沈阳时,她选择住在洗浴中心的胶囊舱,体验了正宗的东北搓澡文化,花销不到快捷酒店的一半。“100多块钱就能享受24小时热水、汗蒸和自助餐,性价比超绝。”张张说。

第二晚,张张转场延吉,选择入住一家极具朝鲜族特色的民宿——传统的暖炕、房东阿姨亲手制作的打糕,张张说,“体验和省钱我都要”。在最后一站哈尔滨,张张使用了一张大额优惠券,订到一家评分4.8分的酒店,舒服享受旅行的last day。

张张在群里跟朋友兴奋地分享此行的住宿安排,在她看来,这种精打细算又充满创意的旅行方式,才是当代年轻人该有的旅行智慧。

为了多玩一会儿,这届年轻人还喜欢买“红眼航班+晚班车”。周五直奔机场,周日买最晚一班车回来,48小时硬生生玩出了72小时的效果。景区早鸟票、学生证打折、闲鱼代订……各种薅羊毛技巧也是玩得飞起。

为了玩出性价比,有人甚至开发出“三不原则”——不排超过20分钟的队,不吃单价超50元的小吃,不买带logo的纪念品。“8元一份的鸡蛋灌饼比排队两小时的brunch‘香’多了。”纪念品更不能在景区买了,网购价格只要三分之一,还能直接邮寄到家。

靠“出片”赚足社交素材

从仁川机场飞抵北京的阳阳,手机刚有信号,朋友圈图标上就跳出一个醒目的“99+”。她紧张又激动地点开那条“韩国限定”朋友圈,点赞数已经突破三位数。

阳阳瞪大眼睛,看着朋友们的点赞和评论,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在那条动态里——有阳阳和偶像的四宫格合照、“景福宫公主一日体验卡”、精致摆盘的韩式料理……每一张都是她精心设计过的。

在苏州平江路,汉服旅拍早已经是年轻人的旅行“标配”。

这笔花销换来的不只是几张照片,而是未来半年朋友圈的“高光素材”——新朋友点进主页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惊艳的九宫格,老友在下一次聚会时还会说:“上次你在苏州拍的那组照片绝了,我也要拍。”

这些精心打造的“高光时刻”,让一次性的旅行体验产生长尾效应。

“心理学上有‘成就需求’这个概念。像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旅行方式,打卡、拍照、发朋友圈就满足了人们的‘成就需求’。”唐信峰说。

他说:“从社交角度来看,网络让‘特种兵式旅游’成为一种热门的社交现象。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它就变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交标签’。这种标签不仅让人们找到‘归属感’,还成为一种‘社交资源’,为人们提供丰富谈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贾乐、张张、阳阳为化名。实习生谢霖、陈泉灵对本文亦有贡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