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郭志强
强监管持续发力,A股市场加速出清问题公司。
截至今年上半年,A股已有20家上市公司退市。
近年来,A股退市呈现新迹象:退市数量增加,主动退市频现。这与制度的篱笆越扎越紧密切相关。例如,证监会制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证监会和最高法共同印发《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 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深化退市制度改革,推动实现进退有序、及时出清的格局。
湖南省证券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丹岳告诉本刊记者:“A股常态化退市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清退一些质量不优、经营业绩比较差的上市公司,以达到优化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目的,对净化上市公司发展生态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A股加速出清
A股正在加速形成退市常态化格局。
据本刊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6月30日,已有20家上市公司收到股票终止上市决定,已经或者即将退市。
以4月30日被摘牌的东旭蓝天为例,3月28日,证监会宣布,经查,认定东旭集团及相关主体非经营性占用东旭光电、东旭蓝天货币资金,截至目前披露的尚未归还金额合计169.59亿元。东旭光电和东旭蓝天未按期披露2023年年报。
紧接着3月31日,深交所向东旭蓝天发出《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的公告》。出清A股害群之马的速度和力度空前。
上市公司退市的案例不断增加。记者梳理证监会公布的数据发现,2019—2024年,A股市场分别有18家、16家、27家、42家、47家和55家上市公司股票退市,退市数量整体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郑彧告诉本刊记者:“过去10年,特别是2014年证监会进一步推动退市制度改革以来,以及随着2019年修订的证券法颁布,我们可以看到,进出有序的良好市场生态正在形成。”
近期,一批上市公司锁定退市命运,一方面是因为2024年年报出炉后,连续两年触及财务类退市标准;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进行严格监管,一些公司被查出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情形。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袁闯告诉本刊记者,A股退市原因趋于多样化。2019年以来200多个案例的退市原因中,交易型退市占比较高,财务型退市、规范型退市、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主动退市都有一定比例。
以交易型退市来看,触及面值退市指标的公司很多,据不完全统计,*ST旭蓝、*ST嘉寓、*ST东方、*ST富润、*ST 凌云B等公司因收盘价连续多日低于规定面值,触及退市条件,已收到交易所的拟终止股票上市事先告知书。
袁闯认为,不符合上市要求的企业通常意味着落后产能及低效率,加速其退市,将进一步释放市场资源,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能够促使市场资源进一步向高效、先进、优质企业集中,从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及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主动退市应考虑中小股东诉求
3月,玉龙股份拟主动退市,成为2025年首家宣布主动退市的A股上市公司,引起市场关注。
玉龙股份公告称,因经营状况不佳,现金流持续恶化,公司经营面临重大不确定性,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拟主动撤回A股股票在上交所的上市交易。
继玉龙股份主动退市后,中航产融于5月21日晚间公告主动退市:公司股票将于5月27日终止上市并摘牌,从停牌到摘牌不到两个月,直接跳过退市整理期。
从公告上看,中航产融的退市背景与玉龙股份类似,均因业绩持续下滑、经营不确定性增加而主动退市。这种以市场主体自主决策为核心的退出机制,正在重塑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与资源配置效率。
刘丹岳认为,从长远看,主动退市对投资者保护有积极作用,但这同时要求上市公司要做好信息披露,让投资者可以提前、及时地知悉上市公司退市情况和意愿,做好投资决策。
“主动退市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中小股东的利益诉求,同时要给中小股东现金选择权机制,从而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目的。”袁闯说,特别是业绩持续下滑、转型压力加大的上市公司实施主动退市,往往是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选择。以私有化退市为例,通常发生在股价长期低迷、公司价值长期低估时,而私有化价格通常会高于市场股价,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