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幕后的功臣

本刊记者 崔晓萌

深圳京鼎工业的展厅里,陈列着这样一群“沉默者”:小如拇指盖的精密感应零件,大如成人高的机电一体化部件。

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工业产品的“生命起点”,都藏在被称为“工业之母”的模具里——它支撑着75%至85%的工业产品生产,在汽车、电子等领域占比更接近90%。

当人们惊叹于潮玩萌趣、汽车精密时,这套“钢铁母体”与背后的匠人,始终站在聚光灯之外。

11.png

从螺丝钉到“工业脊梁”

1994年的莆田,19岁的黄志强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各模具厂之间,靠一颗螺丝钉、一把钻头叩开行业大门。彼时中国模具产业尚处起步期,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牢牢把控。

1998年黄志强来到深圳创业,彼时的深圳创业环境浓、空间大,一颗“做一家一流模具厂”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2004年梦想成真,在两位模具专家的支持下,他创立精森源模具(深圳)有限公司,从贸易商转型为实体制造商,专注出口级“商品模”。

2008年,宝马中国依赖德国进口模具,面临周期长、成本高的困境。京鼎工业接下国产化重任,团队攻坚数月,最终让华晨宝马3系、5系的大量模具实现“中国造”。

2020年更具代表性——当熔喷布模具成为口罩生产的核心瓶颈,德国、日本企业需6至8个月交付的模具,京鼎仅用三周完成设计制造,并紧急购入设备投产。

“一套长度1.6米3000多个孔径0.2毫米的模具,同时开17套,原本五六个月的工作量,我们压缩到一个月以内。”黄志强回忆时,语气中透着技术突围的底气。

如今的京鼎工业已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手握163件授权专利(其中36件发明专利),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汽车零部件、医疗设备、智能清洁机器人等领域。

一套模具闯过三重精密关

京鼎工业“一模三赛道”的战略布局,暗藏精密制造的三重技术高地:

汽车领域的硬骨头是车钥匙模具。为比亚迪、上汽、赛力斯等车企提供模具时,汽车钥匙模具的制造堪称“极限挑战”——合格模具的齿形轮廓与设计理论轮廓偏差需控制在±0.01毫米,仅为头发丝直径的七分之一。

为攻克这一难关,公司投入数千万元研发,最终不仅达标,还拿下知名车企10年量产订单。

从隐藏式门把手模具到汽车热管理系统注塑模具,京鼎将复杂结构件的精度标准推向行业前沿。

医疗领域则是“微米级精度的较量”。在医疗洁净耗材领域,京鼎为万孚提供“1出32”的病毒检测抗原卡模具,为稳健医疗打造熔喷布生产模具,更能生产精度达0.005毫米的“1出108”化学发光反应杯模具。

这种“一穴多出”技术,相当于在方寸之间构建数十条精密生产线,精度达到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

机器人领域考验的是动态环境的精密逻辑。为泳池智能清洁机器人生产履带模具时,团队不仅要攻克静态精度,更需应对水下反复弯折的动态磨损考验。模具需精准到毫米级,才能确保产品在数万次使用中保持密封性与耐用性。

“模具绝非简单的‘钢铁模子’,而是材料学、力学、数字建模的系统集成。”黄志强介绍称,如今企业提供的是从设计到量产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既降低成本,又保证品质。

对此,他还打了个比方:“就像爱马仕包,东莞工厂3000元的生产成本,贴上品牌标签便值30万元。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技术实力打破品牌溢价,让‘中国模具’成为高端制造的品质标识。”

“女儿出嫁”与穆桂英精神

在京鼎工业,每套出口模具都会举行“女儿出嫁”仪式——设计师、工程师与模具合影留念,以仪式感传递对技术的敬畏。公司以“穆桂英挂帅”为图腾,取其征战四方的勇气;“快乐模具,品质报国”的口号,成为团队通宵赶工时的精神支撑。“战友文化”贯穿企业运营:家访、拜年、元宵庙会等传统让团队凝聚如家人,攻克技术难关被视为共同使命。

22.png

他们虽不像终端品牌那样为人熟知,却在产业链深处支撑着工业体系运转,成为“中国智造”向高端攀爬的关键支撑。

京鼎工业从小作坊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企业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突围路径:以持续创新为内核,以硬核科技为支撑,不断突破;将数十年积累的生产经验转化为可量化、可迭代的数字模型,让制造过程更可控、更高效,为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范本。

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无数中国工匠“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这种坚守,也让中国制造业有了底气——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就是一群人,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正如黄志强所言:“我这辈子就专注于干一件事,那就是做模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