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郑扬波
最近,LABUBU火得一塌糊涂。买“娃”只是开始,不同的娃衣和配件有着不同造型,还引发了“二次创作”热潮。
“我给LABUBU买的衣服比我的贵!”这句网友的自嘲,折射出当下潮玩市场中“娃衣经济”的火热景象。
娃衣贩卖的“情绪价值”,已经成为一门生意。
从童年记忆里的芭比娃娃,到如今爆火的毛绒LABUBU,为玩偶购置“专属衣服”早已不是新鲜事。在社交媒体与产业链的双重推动下,娃衣所承载的“情绪价值”正吸引无数年轻人为之买单。
绞尽脑汁的“改娃”
高需求下,LABUBU周边产业链的丰富度远超想象。电商平台上出现了众多专门售卖LABUBU娃衣的店铺。手捧鲜花、雨衣、发箍、书包、马甲……让LABUBU在不同场景切换不同皮肤。
从价格看,英伦风、探险风、生日风等套装定价在80元左右。例如,“极限探险”套装券后85.38元起,月销超8000单。
网友直呼:“我自己的衣服没有娃娃的贵!”
价格并没有阻挡住爱好者的热情。“改娃”二创玩家们都在绞尽脑汁,想着怎样才能让自己的LABUBU更博眼球。
在社交软件上,有不少网友分享了给LABUBU穿金戴银、做“BBL手术”(巴西提臀术),甚至还有网友盯上了其标志性的九颗獠牙,为LABUBU定制个性又富贵的钻石牙套。
31岁的自媒体人小林,日常穿搭总是一件白色上衣、一条宽松舒适的裤子,再配上一副透明镜框。她说:“我换娃衣比给自己换衣服还勤快,整理娃衣时发现,光是夏天的裙子就攒了二十多件 。”
平日忙于工作的她,唯独休息日才会偶尔精心打扮自己,“给自己买了亲子款的条纹衫,带LABUBU去新开的咖啡馆,口袋里还得塞个小相机挂件。仪式感不能少,店员还夸我们‘穿搭很搭’。”小林微笑着说道。
工作压力大时,小林将烦恼置之脑后,安静地为“娃”换衣,再精心搭好背景,拍上一套写真,好像回到小时候自己在电脑上玩换装游戏的时代。
给LABUBU精心搭配娃衣、配饰的过程,能让“小林们”获得情感的释放与满足。社交媒体的普及,则进一步让“情绪价值”放大——小红书#LABUBU#话题笔记超50万篇。
工厂端火力全开
为玩偶买娃衣,不是一种新玩法。
小时候女生玩的芭比娃娃,到更为高端的BJD(球形关节人偶),再到如今大热的毛绒IP,都有自己的“专属衣服”。
过去,这些娃衣一直多由民间工作室或作坊手工制作。即便是现在有工厂开始批量生产,但终端售价仍然较高。
记者在某平台看到,一款预售玲娜贝尔的礼服,中号价格为1888元,已有68人加购。
再如,以小八、乌萨奇等角色的治愈系风格迅速席卷亚洲的Chiikawa,其15厘米角色玩偶的配套服装(如兔子睡衣、小八披风)的单款销售额破500万元。
艺恩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玩偶服装市场规模达18亿美元,而中国电商平台2023年娃衣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35%,其中50~300元价位的中端产品占比超60%。“娃妈”不仅购买意愿持续攀升,还展现出高频复购的特点。
看到娃衣市场的潜力,LABUBU工厂端火力全开。
有义乌工厂老板透露,从他那儿拿货10元一套,800套为一件,日产量可达2万至3万套,即便如此,流水线仍供不应求。“现在一半以上是海外订单,每天出货3万件以上。”义乌商贸城配件商谷会杰透露,LABUBU相关产品已远销东南亚、欧美市场。
如今,娃衣经济已不再是简单的玩具附属品消费。年轻人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情感的寄托与社交的认同。
这让人不禁想起之前很火的一个话题——#成年之后把自己重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