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孙晓萌
一张复古风格的“小纸片”,单张售价近400元,一盒相纸最高卖到4000元以上,已是“价比茅台”。
今年,随着不少明星在社交媒体晒出复古风照片后,撕拉片一夜爆红。这种需要手动撕开相纸的复古摄影方式,让年轻人趋之若鹜。
与一次成像相机“吐”出照片不同,撕拉片拍完后需先从相机里拉出引条,这一步是涂抹显影药液,再拉出相纸,静待2分钟成像后,最后揭掉底片。
按动快门,一拉一撕间,影像就此定格。
本刊记者 孙晓萌I摄
相纸被炒成千元天价
“撕拉片火了以后,不只是拍照的顾客多了,各家的记者都来了好几拨。”北京一家照相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他家的顾客大部分是“追星少女”,当前店里六七成的营收都靠撕拉片业务。
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尽管拍摄价格不低,但由于撕拉片相纸已经停产,加上他家所用的闪光灯是一次性的,只能闪4次,不算人工,拍摄成本已经超过要价的一半以上。据公开资料,宝丽来、富士已全面停产撕拉片相纸,当前市面上流通的撕拉片相纸全是“过期货”,“最新鲜”的撕拉片相纸生产距今已近10年。
撕拉片最出名的营销语就是“拍一张少一张”。当年发售价仅几十元的相纸,随着库存消耗和不断攀升的热度,今年一盒相纸在闲鱼上能卖400至4500元不等,大画幅相纸甚至要价6500元以上,并且生产日期越新价格越高。
对于当下还有囤货的二手商来说,手里捏的相纸就是“真金白银”。
北京大学生Kiki的自拍馆“Omga”今年5月才开张,她将开店归结为爱好使然。社交媒体上撕拉片爆火后,尽管单张成本高昂,她仍决定尝试。“纯粹觉得好玩,定价也不敢太高。”这位“00后”店主说。没想到刚创业就遇到了行业“机遇”,光撕拉片收入已经能扛起店铺的运营成本。
来拍撕拉片的顾客从什么时候开始多了起来?
“一位男明星晒撕拉片后,我家开始爆单。”Kiki说。此前来拍撕拉片的客人日均仅三四位,如今稳定在每天10多位客人。Kiki说:“很多客人直接拿着明星照片来,但我们真拍不出那种效果,人家是专业团队,我们就是‘大学生小店’。”
“相纸全靠海淘和二手,我收的价格基本在每盒2500元。”Kiki透露成本压力,“我手上就囤了几盒,都是平时慢慢攒的,看到合适价格的相纸会立马出手。”面对断货担忧,她很淡定,“相纸用完了就不做撕拉片了,绝不‘高位接盘’”。
本刊记者 孙晓萌I摄
市场繁荣表象背后
撕拉片市场繁荣背后仍存乱象。
一方面,专业黄牛利用策略操控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停产商品往往难以适用常规质量检测标准,这就形成了一个“灰色地带”。不少线上二手相纸卖家在商品说明中标注“不退不换”“不保证出片”,正是为了规避法律中关于商品质量保证的相关规定。
此前,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回复媒体时称,撕拉片已无正式官方购买渠道,目前市面售卖的均为库存。
这些过期相纸无法完全保证出片效果,网传“废片率”甚至超过40%,顾客投诉并不少见。北京一家自拍馆就遇到过顾客由于不满意成片效果而报警的事件。“一盒相纸就是一个成像效果,如果药水过期或者挤压时受力不均,成像就会受影响。对于没接触过一次成像相片的顾客来说,瑕疵可能会有点难接受。”这家自拍馆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
相馆为了规避客诉纠纷,也是各出奇招。“刚开始确实遇到过纠纷。”Kiki坦言,如今会要求顾客拍摄前签署协议,确认接受成像不确定性。“我们定价偏低,更要筛选客户,有顾虑最好还是别拍。”
为了进一步降低客诉,Kiki也改进了很多操作流程,比如提升了打光的专业性。此外,拍摄设备也有所升级。“我家的相机是网上找人做的,是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拼起来的,会比老机器好用很多,当前二手的明星同款bigshot机器只要几千元,我家这台‘拼’出来的机器却要万元以上。”Kiki说。
上述自拍馆工作人员说:“我家的相纸是分批进的,每一批都会试好效果,一般来说同批次相纸差别不大,拍之前也会和顾客说清楚未必有明星那个效果,从一开始就规避好客诉风险。”
为降低体验门槛,Kiki将相机的宝丽来“后背(通常指相机机身背部的组件或可拆卸部分)”改装为富士“后背”,相纸直接“吐”出,不用撕拉,拍摄定价降至50元。“平替版虽失去‘手撕仪式感’,但是对没接触过宝丽来的顾客更友好。”Kiki说,她也会推荐客人先试试平替版。
“其实,撕拉片核心吸引力就是开盲盒那种感觉。”Kiki一针见血。“最近热度已经开始降了。”Kiki对市场退烧反而感到解脱。由于相纸采购难度与价格持续攀升,客流量减少也意味着店铺运营压力减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Kiki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