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与国际接轨,便利入境游客

文|高舜礼

近期,中国入境游市场持续火爆,各类利好政策让“好吃”“好买”“好玩”更加具象化。

就便利入境旅游而言,外语服务在诸多措施中应是位居前列。游客前往语言无障碍的目的地,心理上会比较放松,尤其是对自助游、自由行、落地签证游客而言,外语服务更显得必要和迫切。

团队游有保障,自助游待加强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入境游亟须加强外语服务,缘于以下因素:一是短期内的扩大免签国家范围,使得不少城市迎来许多首次来华的新面孔;二是我国免签范围和口岸数量增长很快,有的三四线城市也成为入境游目的地,但这些城市外语服务明显欠缺;三是面向入境游客的公共服务亟须改善,外语问询服务除上班时间,其他时段多由电脑录音回复,很难及时为咨询者排忧解难。

就目前我国入境游的情况来看,团队游客因有全陪随队和目的地导游做翻译,外语服务需求基本能得到保障。然而,自助游游客面临的语言环境挑战则较为突出。

提升语言环境的关键在于公共服务国际化。比如标识标牌、公共信息、问询查询等,若是能够有国际通行语言的显示或翻译,哪怕仅是看懂或听懂一两句生活或商业用语,也会倍感便利和亲切。

其中的价值不言而喻:正如不懂日语的中国游客在日本,凭借汉字标识也能猜懂大半信息。笔者在缅甸、老挝、越南旅行时,当地商贩为推销商品都学了几句简单汉语,听起来也觉得格外亲切。这些实例都证明了基础语言服务的效用。

敦煌莫高窟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营造鼓励外语交流的社会氛围

改善入境旅游的外语服务,重点是使公共服务和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在相当程度上,提升入境旅游的外语服务,就是推动旅游目的地外语服务的普遍化、随机化、便利化。

首要任务是提升旅游城市和目的地的国际化水平。多年来,很多城市提出向国际化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外文标识的普遍化、外语资讯播报的规范化。前者,主要体现在口岸、海关、机场、港口、车站、商场、酒店等公共场所,应该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中外文对照的标识;后者,主要是与上述场所有关的语音播报或滚动性的文字提示,让入境游客能够随时获悉必要的公共信息。目前,我国大城市、旅游城市、东中部城市基本能够做到,飞机、高铁、游轮也已基本实现双语服务。今后的普及重点应转向入境游客不断增长的县乡小城镇和乡村。

其次,需针对性加强旅游公共服务。游客中心、电话问询、票务预订、投诉受理等,承担着为中外游客提供出游所必需的公共服务。当下,交通枢纽和客流密集区的部分窗口能提供现场外语服务,偶有外语人员值守;电话咨询则多依赖电子值班或外语语音服务。随着入境客流的增长,大城市、口岸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这些服务点,应加强外语人才的招聘和值守,并确保人员熟悉旅游业务;省级或市级层面,应提供24小时的外语问询服务,并配备完善的服务网络和相应团队做好支撑。

此外,还应加强导引、导览和导游服务。在接待入境游客较多的目的地,酒店前台应配备外语接待人员,高星级酒店更应提供精通外语的“金钥匙”服务,除了问询、预订、结账,还应有票务代售、代办托办等服务;还应培育专业旅行社负责招徕、接机(站)等全流程服务;旅游景区需提供外语导游讲解,接待入境游客量大的景区,还应提供多语种服务及可租借的语音讲解电子设备。

在入境消费层面,还应充分借鉴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做法。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型知名商超,如日本东京银座、法国巴黎老佛爷店,都招聘了主要入境客源国籍的店员,以便沟通交流和商品销售,我国可充分借鉴,尤其是“即买即退”的商店,更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懂外语店员。

此外,随着入境游客行踪更加广泛和深入,中外游客同场消费、“主客共享”的场景日益普遍。商场、菜场、集市、店铺、公园都出现了外国游客的踪迹。作为经营者或服务者,都应尽量学用一些外语。可在这方面做必要引导和鼓励,如景区旺销商铺的招租、接待入境游客的高端民宿,对经营者提出一定的外语要求。

同时,也要重视营造鼓励外语交流的友好社会氛围。“国之交,在民相亲”。一个国家的礼貌与文明,体现在时时和处处。要广泛调动和发掘社会资源,倡导懂外语的市民为入境旅游者提供外语帮助,以营造温馨友好的旅游环境。

最后,还要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随着创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各种品牌的翻译机产品层出不穷。今年3月笔者去孟加拉国,就感受到国产品牌翻译机的强大功能。因此,作为旅游者或经营商户,也应积极尝试这一科技成果,让入境旅游更加便利。

(本文作者系中国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