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牛朝阁
机器人企业间正在涌现一波上市潮。
据本刊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8家机器人产业链公司披露赴港上市相关计划。
这背后是机器人产量的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5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飙升35.5%,达到6.9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跃升13.8%,达到了121.6台。
一面是三花智控以“闪电速度”在半年内完成“A+H股”(指同一家公司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模式)双上市;另一面是一周内3家机器人企业递表港交所。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一周三份招股书,半年走完全流程
据本刊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截至6月19日,卧安机器人、三花智控、仙工智能、乐动机器人、石头科技、云迹科技、埃斯顿、兆威机电等多家机器人宣布了IPO计划。
据上海烯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平台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2025年以来全球机器人相关投资事件超过300个,融资总规模超过200亿元,其中,我国机器人产业投资活跃度占全球的82%以上。
从频率来看,6月4日至8日,就有3家机器人企业密集递表港交所:埃斯顿、石头科技、卧安机器人。
其中,埃斯顿主营业务为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石头科技曾凭借智能扫地机器人产品在2020年登陆科创板,而卧安机器人背后则有一手助力孵化大疆的李泽湘。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还未过半,已经有机器人企业在今年走完了港股上市全流程。
如A股上市公司三花智控,该公司今年1月递交港股上市申请,6月就在港交所挂牌交易,正式跻身“A+H”股上市企业行列。
近年来,三花智控大力布局机器人领域,聚焦机器人系统关键部件,具备海外多地产能。
除三花智控外,还有一些A股上市的机器人企业正谋求港股二次上市:6月,埃斯顿、石头科技和兆威机电先后宣布递表港交所。
其中,兆威机电凭借其高自由度、高精度的“灵巧手”产品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知名企业。
机器人领域的两家“明星”公司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也陆续传出IPO风声。
一方面,智元在招聘软件上发布“证券事务主管”的岗位,职位描述涉及“IPO”“上市申请”“信息披露”等关键词,不过该岗位在引发关注后被下架。智元方面回应称为“储备岗位”。
另一方面,宇树科技在6月19日确认完成C轮融资,而不久前,该公司法人主体完成股份制改造,由原先的“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普遍认为,股改作为企业上市的必要前提条件,或是该公司启动IPO的前兆,不过关于IPO的官方回应,暂时只有该公司创始人王兴兴今年4月时的表态:“后续有可能,不确定。”
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90万家。其中,今年前5个月新增相关企业10万家,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长44%。
财务挑战大,未来盈利能力受关注
不难看出,港交所正在成为这些机器人企业上市的首选。
“港股上市门槛相对较低、审批相对宽松,暂未盈利、需要重金投入研发的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在港股市场上市更容易获得资金。”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创始人、执行会长范丛明认为。
“对于大多数尚未在商业上证明自身的机器人企业而言,港股是相对容易的选择,而对于谋求‘A+H’的机器人企业也是考虑现阶段A股再融资的困难,所以到港股进行一定程度的融资。”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告诉本刊记者。
不过,对于机器人企业的商业故事,市场能否买账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6月20日,将于6月23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三花智控港股暗盘跌超5%。
多数机器人企业正面临财务挑战。
本刊记者梳理发现,在8家宣布IPO的机器人企业中,仅有三花智控、石头科技、兆威机电在2024年实现盈利,分别实现净利润约31亿元、20亿元、2亿元。
剩下的5家企业中,亏损最大的是埃斯顿,2024年约亏损8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业务收入约30亿元,同比下降16.04%。这是该公司A股上市10年来的首次巨亏。
对于亏损原因,埃斯顿解释称,公司2024年收入实现不及预期,且毛利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致使毛利额较上年同期显著减少。加上报告期内费用增加、计提商誉减值和资产减值、非经营性损益相应减少等多重原因共同导致亏损。
除埃斯顿外,亏损较大的还有云迹科技,2024年亏损约2亿元。在过去5年(2022年至2024年)间,这家主营酒店机器人的公司实现营收共计约为5.51亿元,但净亏损累计已达8.15亿元。乐东机器人、仙工智能、卧安机器人在2024年亏损相对较小,分别亏损约0.58亿元、0.42亿元和307万元。
沈萌分析表示,机器人企业扎堆上市,折射出机器人概念的火爆。然而,一旦热度消退,相关企业可能难以实现IPO。毕竟,多数机器人企业尚处在概念阶段,距离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距离,更遑论收益增长。在早期发展阶段,新兴概念企业的估值核心在于高成长潜力,短期盈利并非关键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