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燕 | 安徽报道
能耗效益指标、车间生产实景、设备运行状态、人均加工产值……走进华孚精密科技(马鞍山)有限公司,5G工厂应用展示区的液晶看板上,一系列关键数据实时更新、一“幕”了然。
当多数人还将马鞍山视作传统工业城市时,这座长江沿岸的制造业重镇正上演着 “数字变形记”。今年一季度,马鞍山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3%,高于安徽全省平均水平19.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如今的马鞍山,正以数字赋能为关键抓手,全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书写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智造高地”的转型答卷。
焊接车间内,机械臂正在焊接驾驶舱。 本刊记者 张燕I摄
烧制完成等待打包的磁芯 本刊记者 张燕I摄
车间里的数智变形记
定点、焊接……在“火花四射”的焊接车间里,几十台巨大的“机械臂”正灵活地忙碌着。
“有了这些自动化设备,我们不仅提高了焊接效率,产业合格率也提高了很多。”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方建升说,“自公司2021年启动数智化转型以来,关键设备数控化率从71.2%提升至96.2%。产品不良率降低了47.83%,运营成本(每台)同比下降13.52%。”
更深远的影响是产业链传导效应。作为整车制造的核心生产商,华菱企业将自身验证的数智化转型经验反向植入供应链:辐射 12 家下游零部件企业同步完成智能改造。
“供应商的生产线已与我们实现数据互通。下游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后,零部件整体达标率显著提升,而华菱通过供应链协同让整车制造的各环节衔接更高效。”方建升说。
从华菱汽车的智能焊装车间移步至华孚科技的轻量化零部件产线,另一场制造业的数字变革同样精彩。华孚科技的核心产品为镁合金材质的中控台支架,凭借轻量化、高强度的材料特性,成为宝马、特斯拉等国际车企的供应链成员。
“客户希望我们进行智能化升级,我们自己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出发,也要打造智能工厂。”华孚科技资讯部部长卢训印告诉本刊记者,公司自2021年启动数智化转型以来,累计投资达7000万元,降本提质增效成效明显,生产效率提升27%,企业利润提升233%,各类产品成功进入国内外知名整车厂及其配套供应商体系,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看,这就是我们刚刚引入的AI视觉产品检测生产线。”新康达磁业信息管理部部长刘霞峰指着调试中的设备,语气里满是兴奋。在他身后,几名工人正在熟练地用码尺对刚刚生产出来的铁氧体磁芯进行测量——这曾是企业品控的唯一方式:长期以来,产品检测全靠工人肉眼判断。
“即使是熟练的工人,一天最多也只能检测1万只磁芯。等这条生产线开始启用,一个小时就能完成2000只磁芯的检测,效率翻了好几倍。”
如今,这家磁业企业正享受数智化转型的 “红利”:无人化设备在“黑灯货架”高速运转,数字平台实时刷新生产数据。劳动生产率提升 20%、运营成本下降 4.54%、利润率由11.13%变为17.86%,年产销能力达到4亿元。
破局 “不想转”“不敢转” “不会转”
当企业的 “数字变形记” 渐成燎原之势,仍有一些中小企业在转型门槛前徘徊。
“前期调查摸访的数据显示,30%的企业认为转型解决方案针对性不强、应用场景不清晰,不想转;近60%的企业面临资金紧张,受困于成本压力,不敢转;在反馈不会转的企业中,有67%的企业表示缺乏数智化转型专业技术人才。”马鞍山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推动数智化转型,企业要投入几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资金。如何让 “降本增效” 从理论构想转化为真实可感的收益?马鞍山创造性推出了“看样学样”:坚持每周开展“数智马鞍山”见行动系列活动和数智化转型“看样学样”活动,让企业负责人走进标杆车间,亲眼见证数智化转型带来的“转型收益账”。
“实打实从‘看样学样’活动中尝到了甜头。”卢训印向记者回忆,最初企业参加政府组织的学习考察,赴重庆调研汽车产业数智化转型经验,当地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的案例让他深受触动。此后他又多次跟随市工信局赴江浙沪地区实地走访,通过这些考察,把外地的先进经验和自身特点相结合,走出了华孚精密自己的数智化转型路径。
如今,华孚精密、华菱汽车、新康达磁业都已经成长为马鞍山数智化转型“看样学样”标杆企业。不少企业纷纷来参观学习。卢训印介绍,华孚精密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研究院,正在布局布将数智化转型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106 场“看样学样”活动、惠及企业超 2500 家次,“采石会客厅”民营企业数智化转型服务专场16次、为157家企业解决问题241个,累计编发《企声响应》77期,收集、协调、解决企业问题777项,推动 719 户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智化改造、2024 年改造完成率达 221.2%。
一个个数字背后,越来越多企业从 “围观者” 变为 “实践者”,数智化转型正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赋能,成为马鞍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