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侯隽
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着力房地产领域,指出要扎实有力推进“好房子”建设,纳入城市更新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在规划、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会议对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好房子”建设提出政策要求。“好房子”建设按下加速键。
郑州石佛艺术公社本刊记者 侯隽I摄
北京大吉巷购物中心 本刊记者 侯隽I摄
政策加码,促行业转型
今年以来,“好房子”成为民生领域的热词,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好房子”已出台系列政策,为“好房子”建设指明方向。
此次国常会,对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强调要着眼长远、稳中求进、先立后破。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吴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在2005年发布《住宅建筑规范》和2011年发布《住宅设计规范》时,住房短缺仍是问题。
“当时政策制定都在集中资源抓‘有没有’的问题,有些标准没办法定得太高。”吴璟说,“而现在,住房消费关注的重点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再加上建筑技术持续提升带来建设成本的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从民生、消费的角度重新去制定政策非常必要,住房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时代性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而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过程之中。”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6月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制修订配套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导支持相关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编制,加强对《住宅项目规范》实施的监督检查。
从地方层面来看,截至目前,北京、贵州、山东、四川等地均已出台地方性“好房子”标准,推进“好房子”落地。
例如,四川发布了我国首个“好房子”评价体系——《四川省好住房评价标准》,包括交通与配套、安全与质量、功能与空间、舒适与健康、绿色与低碳、智慧与便捷、运维与物业七大一级指标,并设立“创新加分项”。将高空坠物、防滑防水等细节列为“一票否决项”,倒逼全周期安全管控。
高品质供给将成为新增长点
目前,建“好房子”不等于建“贵房子”“大房子”,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建‘好房子’是要通过好的设计、好的施工、好的材料、好的服务等,解决居住中的痛点问题,全面提升住房品质。不同地区、不同面积、不同价位都应当有不同的‘好房子’。”在住房城乡建设部《住宅项目规范》实施新闻发布会上,标准定额司司长姚天玮表示。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在住房进入存量时代后,“好房子”能否全面落地,满足居民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需求,关键在于存量房屋能否改造为“好房子”。
“北上广深都有大量的老旧小区,如果将这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建设,比如配置养老、托幼等‘一老一小’服务设施等,不但可以一方面激活住房需求;另一方面,部分片区改善,也会带动置换型需求。另外,建筑物修缮、用地功能调整、空间格局完善,更适合目前及未来的需求,也会释放房地产市场需求。” 李宇嘉说。
本刊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在旧房改造过程中,只要遵循“好房子”的标准,就能够显著提升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房产的价值,对拉动附近消费、投资与就业的效果明显。
例如,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棚改与商业街区改造联动实施,不仅新增绿地、教育和养老设施,还引入文旅消费元素与夜间经济,带动了周边500余家中小商户复苏;杭州通过容积率激励引导公共空间创新,受到居民的广泛好评,还吸引青年在此创业。
贝壳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许小乐说,目前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较强。随着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将有更多契合需求的好产品,购房潜力也将随之逐步释放,高品质供给将成为新增长点。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宏对本刊记者表示:“以‘好房子’为核心的高品质供给将成为住房市场的新增长点。不仅新建住房在朝着‘好房子’的方向迈进,越来越多的旧改项目也将纳入‘好房子’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