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玮
6月27日,反不正当竞争法完成修订,将于今年10月15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回应了各方对治理“内卷式”不正当竞争的期盼,可谓正当其时。
近期,车企纷纷主动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光伏行业签署自律公约、锂电行业摒弃恶性竞争……各行业反内卷的实质性动作渐次展开。这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破内卷不能停留在口头,要动真格,见实效。
一段时间以来,“内卷式”竞争让不少行业、企业深受其害。一些企业陷入价格战死循环,将恶性竞争当成“淘汰赛”,导致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还有企业经营理念扭曲,跟风模仿,盲目扩张,滥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卖一辆亏一辆”“内卷外化,低价挨骂”等业界流行语,无不折射出“内卷式”竞争带来的深层危机。
破内卷,需要清醒的认识。在“内卷式”竞争中,所有参与者都是输家。低价竞争不仅蚕食企业利润,还会伤害到产业链上下游——上游供应商的利润空间被挤压、账期被拉长,一线工人的薪资待遇难以保障,最终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底线也面临挑战。
有声音说,买车越买越便宜难道不好?乍听起来是捡了便宜,但事实是,过度降价往往导致产品减配,最终牺牲的是消费者的实际利益。
更重要的是,“内卷式”竞争的危害已超出企业层面。汽车行业利润率已经不足4%,光伏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储能系统中标均价接近“腰斩”……众多行业深陷困境,而这种压力终将一层层传导至无数一线从业者和就业市场。破内卷不是口号,而是实体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
破内卷,需要行动的勇气。地方政府应当摒弃以“政策洼地”吸引投资的短视行为,转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行业协会也需切实履行自律职责,坚决遏制低价倾销等扰乱市场秩序的竞争行为。企业更需着眼长远,与其在价格上无底线让步,不如通过产线升级降低成本、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强化核心技术研发构建竞争壁垒——这种“硬骨头”看似难啃,却比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更可持续。
必须看到,监管和治理的思路是明确的: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顽疾,关键在校准市场竞争的“天平”。财政部印发通知推动解决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问题试点工作,剑指“低价中标”顽疾。多地叫停税收返还,全面清理违规税收优惠财政奖补,为消除内卷“土壤”出真招。
破内卷,考验各方能否以果敢的行动和智慧的真招来突破困局,将市场竞争引入良性循环。在浙江,快递行业建立快递价格协调机制,让“包邮区”告别恶性压价,快递员收入稳了,服务质量反而提升;电商行业,曾经被视为“流量密码”的低价与“仅退款”策略已经退潮,头部平台开始重新审视商业逻辑,在消费者权益与商家利益之间寻找更合理的平衡点……当企业从低价、同质化竞争中抽身,转向比拼谁更懂用户、谁技术过硬、谁更能创造真实价值,利润空间反而打开。
破内卷不是不要竞争,而是尊重市场的手,善用政府的手,合力让市场回归公平竞争的本源。当市场规则持续完善、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企业活力充分释放,“内卷式”竞争桎梏必将被破解,中国经济也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作者系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