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鹏辉:谁说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

经济网网友“看四方”:从2024年中国利用外资数据看,有两个数据看上去互相矛盾:一方面,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1万家,同比增长9.9%;另一方面,实际使用外资金额0.8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1%。据此,有人开始制造外资正在大规模逃离中国的论调,这“一增一减”的两个数据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范鹏辉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一些自媒体或者一些人就会抛出“外资撤离中国论”。事实上,我们看到奔赴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不但与日俱增,它们投资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提升。

“一增一减”数据并不矛盾

很多人都关注到了外商企业数量和外商投资金额这两个数据的增减,这“一增一减”数据是否互相矛盾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外资下降的原因。

先来看“一减”。从全球投资规模来看,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最新《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8%。亚洲作为发展中地区里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接收方,其投资流入下降了7%。

在全球投资规模下降的背景之下,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下降,与全球投资不振有很大关系。从国际大环境回到中国数据本身,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强韧。

从我国利用外资纵向历史规模的比较来看,2021年和2022年,我国实际外资利用规模达到了历史新高。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9%。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继续增长,达到1.23万亿元,同比增长6.3%。2023年虽然有所下降,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也在1.1万亿元以上。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连续3年都处于高位。在高位之后形成周期性收缩,是正常现象。毕竟项目投资是需要周期的,有的年份高,有的年份低,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市场调整。

再来看“一增”。2024年我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逆势增长,其实与近几年全球跨国投资呈现服务化和轻资产化的趋势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多的外资流向了服务业,目前服务业已经占到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的70%以上,由于服务业单笔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导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小型外资企业正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还有一部分外资流向了高技术产业等领域。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领域转型,外商的投资方向也在随之调整,对高科技领域等新兴产业的关注度、投入度也越来越高。

从整体外资格局来看,当前我国利用外资正在经历“量减质升”的转型阶段。也就是说,虽然外资投资金额总量在下降,但是质量在提高。

下一个“中国”,仍是中国

外资大规模撤出中国的说法并不是近期才出现,这个声音一直都有,但我认为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外资有进有出,其实是一个市场行为。虽然我们看到有一部分外资企业,可能出于成本原因、自身战略调整、地缘政治的一些考虑,将产业链的部分环节撤出了中国,但是我们看到还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其实是在考虑重新布局中国,他们将研发中心等高技术环节留在中国。

比如,特斯拉在上海启动的储能超级工厂项目,不仅是其在全球储能业务布局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国际合作的新里程碑。还有三星,虽然近年来在制造业领域(包括手机、电子设备等生产线),逐步关闭了在中国的部分工厂,将产能转移到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国家。但三星在中国关闭的是部分劳动密集型工厂,在半导体、新能源电池、AI等高新领域,却加码了在中国的投资。这种布局持续深化,反映了三星对中国产业链升级趋势的精准把握。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一些低附加值的外资产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外迁。比如,在零售与消费品领域,无印良品在2023年关闭了部分中国门店,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加剧和本土品牌的崛起,导致其在中国市场的盈利能力下降。还有苹果供应链转移、微软研究院搬迁……其中有地缘政治风险因素,也有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是在不断增长的,这也印证了外资其实是在顺应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未来,随着中国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比如我们在不断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升级协定,包括积极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以及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相信外资会更加深入地融入国内的创新链和供应链,形成“以质换量”的新均衡。

中国市场的独特性、转型升级的韧性以及持续释放的制度红利,是外资看重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市场的主要原因。“下一个‘中国’,仍是中国”,这个观点正被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和国际机构认可。

(本文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所长,本刊记者王红茹采访整理)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