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新泉
美国政府认为“贸易逆差即吃亏”,主张通过高关税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尤其是在钢铁、汽车、半导体等关键行业。美国政府“一刀切”加征关税,以市场准入为筹码迫使企业赴美投资。
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什么影响?日美贸易战的结果会在中国重现吗?当下中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加征关税会重振美国制造业吗
加征如此高的关税是一种费力的手段。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关税来促成谈判,其目标是减少贸易逆差,即要求对方增加进口,同时承诺减少出口。
贸易逆差的另一面是美国制造业的衰落。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低,占世界的比重也越来越低。
美国凭借着美元的特殊地位,可以大量印钞来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而自己不需要付出相应的劳动和生产。长期以来,这一模式让美国获益甚多。然而,近期美国政府认为,这种贸易模式导致美国本土的工厂逐渐衰败,社会问题也变得严重。不仅如此,制造业衰落还可能对美国的军事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提高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减少贸易逆差,让制造业重新兴旺起来。
在我看来,贸易逆差没有对美国宏观经济造成明显的、广泛的负面影响,无论经济增长率、失业率,还是国债利息都没有被实际影响。即使不搞制造业,发展服务业同样可以创造利润并提高劳动生产率。
如果美国政府对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对美国公民的影响更大。比如手机、电脑,这些产品大部分依赖进口。加征高额关税后,美国老百姓可能消费不起了。
而重建制造业显然不能靠加征关税这种方法。例如拜登时期,主要是投资建设自身的制造业能力;更早之前,美国政府推出了芯片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旨在投资建设美国的新兴产业等。
发动贸易战,似曾相识
美国政府这样的做法,似曾相识。上世纪,当日本经济实力加速追赶美国之时,美国也发起了日美贸易战。
美国对日本的打压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中后期。日本纺织服装业开始向美国大量出口民用产品,如防护服、病号服、服装和鞋类。这些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结果是美国在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下降。
与此同时,日本不断积累技术和资本,并逐渐向其他产业扩张,通过高储蓄、少消费、多生产,积累了大量资金,用于投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和化工,以及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日本的消费电子领域如半导体、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产业得到不断扩展。
同时,作为美国的盟友,日本享受了美国技术转让的便利,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后,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限制逐渐加强。
美国针对日本的纺织服装业、进口汽车实施出口限制,对钢铁等大宗商品实施反倾销措施,对化工原材料和冰箱等产品加征关税,又推动日元升值,希望通过汇率调整来减少对日本的贸易顺差。同时,日本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半导体产业,也遭受美国的强硬手段。
由于日本国内市场有限,无法支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许多企业最终被扼杀在摇篮中。技术虽然开发出来了,但无法转化为实际产品。
总的来说,美国通过限制技术转让、抢占技术标准等方式,掐断了日本的技术发展路径。
中国也面临类似情况,但日美贸易战的结果不会在中国重现。中国在很多行业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
中美之间的关税战,美国最终还是会回到谈判桌前,因为如此高的关税会导致美国国内消费成本大幅上升,这是美国无法长期承受的。
帮助我国出口企业渡过难关
回看美国的历史,在它成为金融帝国之后,制造业就被慢慢放弃了。制造业下滑后,科技没法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美国在“0到1”的创新上还不错,但在“1到10”的转化上做得不好,“10到100”的大规模生产就更不行了。
中国现在最强的就是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也就是“1到10,再到100”的过程。
当下,中国出口受阻导致外部需求减少,因此更加需要创造内部需求。
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刺激需求是一种常见的政策手段。我们可以采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来扩大有效需求。还可以为企业创造新的销售平台等方式来缓解出口企业的困境。此外,也可以设立紧急库存补贴或紧急库存基金,帮助企业缓解当前困境;鼓励物流企业多开设仓库,先把出口企业的产品储存起来,等到市场好转。
无论如何,先帮助出口企业渡过难关是当务之急。
(本文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由本刊记者郑扬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