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国峰 陈俊汝 陆毅
当前,在全球关税博弈加剧、外贸出口承压形势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作为经济发展“压舱石”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我们认为,通过“消费能力提升—供给体系升级—需求精准引导—市场双向交流机制优化”的组合策略,可以破解供给端受困于低质同质化竞争、消费端受制于信心修复进程、供需对接存在机制性障碍等局面,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使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韧性,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筑牢自主发展的根基。
本刊记者 孙晓萌I摄
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供给与需求体系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二者良性互动是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
内需释放以供给质量提升为基础,有效供给方能激发消费意愿。供给优化需要紧扣需求升级导向,顺应市场变化调整生产结构。优化供给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深化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有助于系统性重塑供需适配机制,持续激发内需潜力。
扩大内需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通过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拓展投资空间,可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目前,我国供给侧面临产业升级滞后、高端供给薄弱等挑战;需求侧存在消费能力释放不充分、投资动能培育不足等问题。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国内市场潜力未能充分转化。解决这一矛盾,要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双轮驱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进一步打通堵点卡点
目前,我国扩大内需和供给,还存在4个堵点,分别是消费信心不足且消费能力受限,供给端“内卷”严重使得产品质量不受控,供需两端信息不畅导致优质商品遭“驱逐”,供需两端错配致使结构性失衡凸显。
打通上述4个堵点,可以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创造需求、 畅通内循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入手,畅通供给和需求两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降低关税博弈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第一,激活消费需求,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我国需以消费升级为战略支点,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革新劳动力市场两大维度着手推进,培育消费市场扩容的内生动力。
首要突破口是疏导民生痛点,以养老、医疗等核心领域改革为杠杆,撬动内需潜力释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直击收入分配失衡问题。阶梯式提高失业保险金、就业补贴及临时救助标准,构建从岗位稳定到失业兜底的完整防护网。通过构建劳动收入与经济增量挂钩的动态调节机制,确保劳动者报酬增速不低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稳步提升。
第二,聚焦高品质供给,引导创造新型需求。为构建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需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消费扩容升级深度融合,重点发力创新型消费领域。我们首先要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潜在需求。例如,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等新型消费模式,拓展消费时间和空间,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其次要加快培育“创新产品+新型服务”双轮驱动的消费增长模式,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升级。
面向未来,需突破传统供给约束。针对传统工业产能触顶问题,实施“产业再造工程”,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重构生产流程,开发个性化定制服务,使传统产业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转型,创造新消费增长空间。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领域设立“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推动龙头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第三,破解供需两侧信息传递梗阻,畅通经济内循环。首先,要强化质量监管体系,政府应加快建立覆盖全品类的统一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通过强制性检测认证构建市场准入门槛,依托智慧监管平台实施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精准打击制售伪劣产品行为,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机制。同时,推动市场信息公开透明化,引导企业主动披露原材料溯源、生产工艺参数、质量检测报告等核心信息,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可视化追踪,建立消费者便捷查询通道;加强并完善消费权益保护网络,畅通“线上+线下”投诉举报渠道,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治理态势。
建立联通电商、物流、制造的实时数据反馈系统,支持中小企业基于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产能结构。重点推广“从消费者到生产者”反向定制模式,搭建消费者与制造端的直连通道,鼓励电商平台从交易中介向产品共创伙伴转型,通过电商平台等“下沉市场+反向定制”机制精准对接相应消费群体需求,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第四,重构企业发展生态环境,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要着力构建以技术溢价为导向的价值竞争体系,防范因无序低价竞争引发的供给市场同质化产品过剩、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劣质产品充斥市场等突出问题。国家需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引导企业突破“低价竞争—成本压缩—品质下降”的恶性循环怪圈。行业协会应主动担当,联合龙头企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建立价格协同机制与技术创新联盟,以“价值竞争”替代“价格厮杀”。最终形成既竞争又共生的良性生态。
我们相信,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激活消费需求,聚焦高品质供给激发新消费需求,畅通内循环扩大消费规模,整治“内卷式”竞争培育健康消费文化,将打通供给侧到需求侧的堵点,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韧性,筑牢我国自主发展的根基。
(本文作者张国峰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陈俊汝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陆毅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