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谢玮 郑雪
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福建霞浦压水堆1、2号机组等5个核电项目。
从2019年开始,国内核电审批节奏明显加快,2019—2021年分别核准核电机组4台、4台、5台。自2022年以来,我国已连续4年每年核准10台及以上核电机组。
核电加速“上新”背后,既是技术自信,更是能源自主的战略选择。
中国核电总规模升至世界第一
核电作为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稳定可靠的低碳能源,是能源供应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能源增长的重要领域。
在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轮值理事长杨长利介绍说,目前,中国商运核电机组58台,核准在建44台,总规模升至全球第一。2024年核电发电量4447亿千瓦时,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
中国能做到加快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技术自信和能力建设。
“我国具备同时建造40余台机组的能力,年设备制造能力超10台套,核燃料循环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杨长利说,根据相关规划,中国2030年核电在运装机预计达1.1亿千瓦,将成为高碳能源替代和电力系统稳定的“双支柱”。
“中国核电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高峰期,已颁发建造许可证的机组31台,核准待建机组13台,未来还将有新的机组核准,在建规模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在建规模总和。”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说。
谈核电发展,离不开“安全”二字。
“核能的新发展、大发展,必须建立于在运核电机组持续保持高水平核安全的基础上。”董保同强调,必须确保核电建造高质量,为未来高水平核安全奠定坚实基础。要尽快固化华龙、国和等主力堆型设计,以标准化设计和批量化建设带动核电建设提质增效、安全性可靠性持续提升。
“要牢牢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他强调,“始终保持对核安全的敬畏之心,时刻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牢牢守住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生命线。”
核电项目向民企抛出“橄榄枝”
核电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相当突出。
数据显示,单台国产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机组投资额约200亿元,此次新核准的10台机组总投资规模超2000亿元。《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1469亿元,较上年增长520亿元,创历史新高。
对于核电项目,我国长期以来采取4家央企控股、地方政府参股的形式。近年来,核电领域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
2020年以来,吉利集团、万向集团、久立集团、福斯特科技、浙江青展实业、广西南国铜业等民企均通过参股方式参与项目投资。
2024年8月,国务院核准的5个核电项目总投资约2455亿元,均配置10%的民营企业投资比例。
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凌忠果介绍说:“新核准的5个核电项目由央企控股投资建设,同时都引入了民间资本。一共有10家民营企业参与,合计出资45亿元作为项目资本金,预计可带动民营企业投资超过240亿元。”
事实上,在核电领域,还有不少民营企业在核级阀门、特种管材、高端密封件等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成为保障产业链安全的重要力量。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正式公布,其中明确,支持民营企业参股投资核电项目,进一步向民企抛出了“橄榄枝”。
全球核能发展进入新一轮复兴期
从国际上看,全球核能发展正进入新一轮复兴期。
核电提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选择,也是全球能源格局动荡带来的结果。俄乌冲突、巴以两场冲突,使得核能的战略价值被重新评估。
“截至2024年,全球在运核电机组达417台,年发电量创2.8万亿度新高,占全球总发电量的9%;在建机组65台,规模为1990年以来最高水平。”杨长利说。
《中国核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5)》显示,核电在全球呈现加快复苏态势。国际多边重要会议和国际组织调高核能发展规模预期。2023年,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22国发起《三倍核能宣言》,预计2050年全球核能将突破11亿千瓦。
传统核能大国也明确了核能复兴计划。美国提出2030年启动先进核能的商业化部署计划,到2050年建成2亿千瓦核电。俄罗斯计划到2035年新投运12台核电机组,到2045年建成29台核电机组,届时核能在其能源结构中占比达25%。法国宣布将新建6~14座反应堆。英国提出到2050年核电容量增加两倍、核能占比扩大到25%。
其他国家也在积极拥抱核能。波兰、土耳其、沙特、巴西等30多个国家提出了新的核电建设计划。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人流如织。“华龙一号”“玲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国产核电技术模型集中亮相。高温气冷堆、小型模块化堆、核能综合利用等创新成果吸引了不少外国观众驻足,他们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不时提问拍照。
面对全球能源转型需求,杨长利呼吁深化国际核能合作:“历史经验表明,唯有开放合作才能共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