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直击上海车展,人们买车时关注——“车够不够聪明”

本刊记者 牛朝阁 石青川 宋杰 郑雪

“我想听听昨天的会议录音。”陈先生坐进华为智驾系统座舱,说出自己的要求。汽车立即同步播放他华为手机里的音频文件,还自动调整座椅角度至“办公模式”。

在吉利展台的AI“蛋舱”体验区,一位男士对着车机喊 “我冷了”,原本直吹的空调风瞬间从面部转到别的方向。工程师掀开中控屏,演示了背后的程序:语音大模型解析用户“冷”的语义后,结合车内温度、用户坐姿,给出避脸送风方案。

上述场景,就发生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海车展上。

“抓眼球的新车,都是新能源的。它成为主角的速度,比我们预想快太多了。”谈起市场格局变化,一位汽车从业者告诉记者。

已经办了40年的上海车展,是观察中国汽车业变化的一个窗口。本刊现场采访了多位参展者和观展者,竞争更激烈、更智能、更安全是他们口中的高频词。

工作人员向外国观众介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

外国观众对中国科技感兴趣

新能源汽车“流水线”

上海车展的极氪展台

上海车展的比亚迪展台

上海车展展台上的华为超充

上海车展的宝马展台

“黑马”频现,车市激荡

本届上海车展共展出约1300辆汽车,新能源车占比超过七成。乘用车展区,八大展馆总共发布了超过100款新车,新能源新车占比八成,有43款纯电、12款增程以及12款混动。

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章弘认为,当前车企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高度激烈的特点,“新能源车企与传统车企、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甚至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也都更加激烈”。

你方唱罢我登场

透过本次上海车展,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将当前车企分为三个状态:缺席者、滞后者、改写者。

第一种是在新能源进程中正逐步边缘化的车企,如缺席本届上海车展的韩系车企。第二种是以日系车企为代表的老牌车企,正慢慢向新能源转型,节奏相对滞后。第三种改写者指的则是掌握话语权的国产品牌车企,正在改写车市格局。

多方竞争中,最显眼还要数按周比拼销量的新势力,从刚刚过去的4月销量榜单来看,新势力前三是零跑、小鹏和理想,分别交付4.10万辆、3.50万辆和3.39万辆。

两年前,零跑的销量成绩还处在第二、三梯队。现在,已打破了“蔚小理”的头部格局,还多次摘得新势力销冠。

在同行们打听零跑汽车如何逆袭时,零跑副总裁周颖才意识到,他们从一众新势力中跑出来,已经成为车市黑马。

周颖介绍,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他们一直在积累,无论是全域自研的技术路线,还是电池、架构、电子等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正是有了此前积累,才有了现在“黑马”般的成绩。

你方唱罢我登场,新能源汽车的牌局上永远不缺下一匹黑马。

新能源车等待出厂

盈利成新势力硬指标

销量仅仅是企业行业地位的参数之一,能否盈利则是企业的硬指标。

规模效益显现后,能否盈利,成了新能源车企面前的首要问题。章弘认为,现阶段,新势力车企需要证明自身商业模式的正确,展示自身的盈利能力,以维持市场地位。

“汽车业是重投入、持续投入的行业。新能源车企,以技术为牵引,做技术需要投资,也得给股东一个说法。盈利是车企现阶段必须要做的事。”郑赟说。

2023年,理想汽车净利润118.1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理想汽车方面对本刊记者说,过往的成绩皆归结于“抓住了真实的用户需求”。例如,用自研大模型和高级辅助驾驶技术提升解决用户出行的便捷性;自研魔毯空气悬架核心技术,将百万级豪华车才有的配置带到30万元价格区间……持续盈利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2024年第四季度,零跑汽车净利润0.8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单季度盈利目标,成为又一家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谈及未来,零跑汽车的关键词是“聚焦”,将资源集中在规模最大、最大众的市场,然后把产品做透。周颖说,企业一定要盈利才可持续,不然做企业没有意义。

还有更多的企业立下了盈利的军令状,比如蔚来汽车创始人CEO李斌笃定今年四季度要盈利。

新能源车“够聪明”成刚需

今年3月,我国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51.1%,同比提升8.7个百分点。2024年,上海新能源渗透率已接近68%。

随着渗透率提高,新能源汽车进入智能化角逐的下半场。“车够不够聪明”,成为车主买车时关注的重点。此时,智能化程度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的关键指标之一。新能源汽车供给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上海车展展示的海豹 06GT《黑神话:悟空》 版

上海车展展示的比亚迪唐 L

汽车变得更“智能”

“未来3到5年,汽车行业最大的变量将来自人工智能。”理想汽车相关负责人认为,一方面,消费者在对智能化要求“平权”,智能化技术在从高端车型向更广泛的市场渗透;另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驾驶和智能助手正逐步问世,这将给消费者带来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用车体验,这也是质变的开始。

今年春节刚过,比亚迪就推出低、中、高3套不同配置的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将智能辅助驾驶下探至“买菜车”。

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车辆,是指那些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自动泊车等功能的汽车。这些功能只有20万元以上中高端车型才会配置,甚至还有不少车型需要专门付费来解锁这项功能。

AI大模型的爆火,也在车圈掀起了一阵AI上车的风潮。今年以来,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城等超过20家车企,陆续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一众造车新势力将发展战略锚定为“AI汽车公司”,并陆续推出自研大模型。

目前,DeepSeek在车企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领域。深度融合后,即使用户指令较为模糊,也能得到相对精准的回答,能够解决当下一些智能座舱的痛点。

“‘DeepSeek’就像汽车的‘大脑海马体’,能记住用户习惯。可以自动检测匹配不同的乘客,习惯精准识别车内乘客的用车习惯。”在上海车展的红旗汽车展台,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

对准车主而言,智能也成为选车时的硬指标。“现在消费者选车,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就像‘刚需配置’,没有这些功能,根本入不了年轻人的眼。”章弘告诉本刊记者。

竞逐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

“昨天有个人,趴在地上研究这辆车。问过才知道,他是《黑神话:悟空》骨灰级玩家。” 比亚迪销售人员小李告诉本刊记者。

在上海车展比亚迪海洋网展台前,《黑神话:悟空》coser刚亮相就引发现场骚动,主角正是与其联名的海豹06 GT。这款被年轻人称为“第一台GT”的车型,将游戏中的机甲元素融入海洋网美学,亚光黑车身搭配金色云纹拉花,车尾“金箍棒”尾灯成拍照焦点,不少玩家举着游戏手柄周边与展车合影。

本刊记者看到,在展台另一侧,汉L黑神话悟空特别版犹如从游戏里驶出的战甲——玄墨色车身覆盖着微米级龙鳞纹理,阳光直射时能看到金色流彩在“鳞片”间流动,车门处的“金箍棒羽翼”浮雕随视角变化呈现出兵器特有的金属冷光。

记者转过展架,唐L的“祥云战甲”显得十分张扬:前杠的“紧箍咒”造型自带呼吸灯效,引擎盖上的鎏金云纹一直延伸到车尾夸张的尾翼,连涉水喉都做成了金箍棒的螺旋纹路。

穿潮牌卫衣的“ 00 后”小哥王哲宁凑近车轮时,突然发现轮毂内侧藏着祥云图案,大尾翼、扩散器、中间的吞腹图案都是悟空同款,“整个就是把大圣的衣服穿在了车的身上。”他掏出手机边拍照边说,“比亚迪这波比玩家还懂‘皮肤党’!”

评价一家新能源车企有没有掉队,是看它有没有推出“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以“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小鹏MONA M03、零跑C10、智界新S7……一众大厂的热门车型都盯紧“年轻人”赛道,从联名合作到跨界共创,各种招数层出不穷。

在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上的关于汽车噪声的技术标准研讨现场,重庆长安汽车智能声学振动研究所经理廖祥凝正在用流利的英语阐述中国提出的噪声标准。她身后的大屏幕显示着UNI-V运动轿跑的声学模拟数据,这套由长安汽车发明的“声浪模拟器”,让电动车也能发出超跑般的轰鸣。

“过去豪车用户追求‘图书馆级静谧’,现在年轻人既要深海般的安静,又要赛道级的声浪。这是中国汽车人的新命题。” 廖祥凝解释着这项技术对消费者的意义。

这些趋势本质上是“用户需求在倒逼产业变革”,章弘说,车企和经销商需要学会用“Z世代的语言”对话,才能在智能化、个性化、数字化的新赛道上抓住机遇。

针对准车主的新变化,章弘用数据佐证趋势:“Z世代买车就像选‘第二件皮肤’,个性化设计和改装潜力是打动他们的关键——广东、江苏等地车主年均改装消费早就破千元了,车企得从设计源头预留‘改装接口’。”

郑赟说:“现在买车的年轻消费者,需求在不断地进化,即便是第一辆刚需车,也要智能、实惠、安全。”

周颖也捕捉到了这一点,她分享了一个家电行业的例子来说明消费者变了:“起初,一台夏普电视机要卖一两万元,现在花两三千元就能买一台非常大、非常好的电视。消费者也不会再执着于去买一台夏普。”

这个例子同样适用于汽车行业,“用合理的价格买到一个足够好的产品”,这才是现在的消费者。周颖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水平逐渐变高,变得没有短板,高溢价也会随之消散,“就像经济适用品一样”。

“超过60%的车主会通过网络平台选车、比价,甚至下单,传统4S店不能再靠‘坐店等客’,得把线下场景变成‘沉浸式体验中心’,比如搞直播看车、VR定制配置,让年轻人觉得‘逛车展就像逛潮玩展’。”章弘提醒。

理想汽车方面和本刊记者分享他们的观察,当新能源渗透率过了50%后,有50%用户的购买习惯会产生一些变化——现在用户选择一款产品,基本上会经历三层,这是一个漏斗的过程。第一层,用户的考虑圈,包含品牌、外观和三电,这三点不属于产品力,而是用户的认知和印象;第二层是用户的对比圈。家庭用户关注舒适性、空间和智能化够不够好;第三层是用户的购买圈。到达这一圈层的用户,会开始看重汽车的性价比、保值率、使用成本等。

展示汽车结构材质的赛力斯展台

机器手加工新能源车

新技术造就新安全

同样是在上海车展现场,赛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自信地公布了赛力斯智能安全研究成果,他说,整车安全正经历着从“被动安全”到“被动安全+主动安全”,再到“全维安全”的跃迁。

今年3月,新能源车专属车检正式实施;明年7月,要求“不起火、不爆炸”的电池新国标正式实施……

赛力斯的努力,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个缩影。在这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发展锚定安全的现状。

“微区力学性能测试”“钢铝混合铆接接头”,一连串的专业术语从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车身集成高级经理赵亚明口中讲出时,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有点听 “天书”的感觉,但这丝毫不影响赵亚明对这项技术的热爱。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很多车企正在研究车身减重,并延伸到研究使用新材料。钢铝混合车身方向的研究,是其中关键技术之一。

阿维塔科技(重庆)公司车身开发总监徐小旭透露,钢铝混合车身连接接头碰撞开裂的情况较多,建立钢铝混合车身连接接头工艺参数库与性能参数库,有助于优化现有工艺。

徐小旭透露,汽车多种材料混合车身代表了未来车身的发展趋势,其中以钢铝混合车身最为典型。目前,阿维塔科技(重庆)公司重点研究了钢铝混合车身铆接接头成形机理、动态力学性能、虚拟试验方法、智能预测模型等前沿技术。

“这项技术将使车身连接强度更可靠,安全性更好,相应的数据可以让新材料应用在汽车制造上,有更多的尝试。”徐小旭说。

安全是汽车发展的底线,这是业内的共识,更是车主最真实的需求。技术走在前列,为汽车带来了全新的安全体验,这一点更体现在智能辅助驾驶上。

理想汽车方面透露,2025年,该公司要实现安全平权,让AD Pro辅助驾驶的主动安全能力全面看齐AD Max高级辅助驾驶。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全系车型都将标配激光雷达和更好的辅助驾驶芯片。他们今年还会进一步拓展主动安全能力,带来增强型自动紧急转向功能,实现夜间对障碍物的连续避让。

“无论是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安全一直是重点。” 周颖介绍,新能源汽车早期发展阶段,行业内一度将重点放在“快速抓取用户眼球”上。但是,汽车是出行工具,安全是绝对的重点。现在,大多数车企已经把安全当作硬性红线,加大在这一方向的投资。“这是行业内回归‘初心’的具体体现。”

“黑马”车企异军突起,智能化浪潮席卷整个行业,车企为吸引年轻人各出奇招,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呈现出更新的活力。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刊记者宋杰摄)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