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调研组
美国挥舞关税“乱拳”围堵中国,但“天塌不下来”。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消费效果明显,截至4月24日24时,已有超1.2亿人次享受到“真金白银”的补贴优惠,带动销售额超7200亿元。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构筑起抵御关税战冲击的“缓冲带”。
近年来,我国持续优化供给、改善需求,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经济内生动力显著增强。面对美国高关税持续压缩外贸空间,我们更要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努力把消费打造成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压舱石。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需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记者近日在北京、重庆、广东等地调研了解到,面对美滥施关税、外贸承压等冲击,各地各部门坚持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协同发力,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以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应对外部挑战。
以需求牵引供给:加快打造消费新场景
“还是国产品牌更懂咱的需求。”家住北京的刘先生原是宝马车车主,因家里有了二孩,常常要三代6口人出行,于是打算换台新车。“经过一番对比,预算50万元左右的最优选项是问界、理想等国产品牌。国产车智能化程度高,宽敞舒适,特别适合中国家庭。”刘先生说。
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记者调研发现,过去,售价5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市场一直是“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天下,但现在像刘先生这样,因需求升级而选择国产新能源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量突破1288万辆,销量连续6个月占比超过50%,像问界M9这样的“爆款”,销量几乎是第二名宝马X5的两倍。
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部署要求,以需求为牵引,加快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
“真想不到乒乓球比赛现在可以在1.8万人的场馆里举行,而且上座率接近100%。”一名从业多年的体育记者感叹,国人对体育消费的强烈需求,让不少城市尝到消费“甜头”。
今年2月,深圳举办乒乓球亚洲杯,为期5天的比赛吸引超过13万人次观赛,其中,非本地观众比例超八成,拉动周边消费近7.8亿元。今年3月,在重庆举行的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冠军赛吸引游客超116万人次,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消费额超12亿元。
读懂需求,以需定供,让市场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4%,远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的增速,凸显出消费牵引对扩大内需的贡献。
重庆市九龙坡区“金彩时光”社区共享空间 本刊记者 石青川I摄
妇女节期间北京举办女性专场招聘活动 受访者|供图
以供给创造需求: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新春伊始,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不断刷新票房纪录,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这一电影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样本,折射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和潜力,彰显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具有广阔空间。
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位于浙江宁波前湾新区的吉利汽车极氪5G智慧工厂里,来自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Walker S1工业人形机器人“成建制”地进入总装车间、质检区、车门装配区等多个作业场景,开展多任务协同实训。
“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摸索了10余年,终于看到了曙光。”优必选创始人周剑介绍,目前,优必选Walker S系列工业人形机器人已经走进比亚迪、东风柳汽、吉利汽车、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顺丰等多家企业的生产车间,成为全球进入最多工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并获得了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高质量新供给创造和引领新需求,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正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调研发现,各地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其中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14.9万套和260.4万套,同比分别增长26%和20%,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的增速。与此同时,低空经济“飞”出增长“新航道”,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DeepSeek风靡全球掀起AI热潮,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激发科技主体在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上的信心士气……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政策创新同样可以创造新需求。近年来,各地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强化政策创新,满足群众需求,将“老大难”转化为“新机遇”。
“以前每月仅能卖出10套,去年10月新的房票安置政策一出,短短2个月,剩余456套商品房就销售一空,帮助企业回款5亿元。”郑州市惠济区家河家项目总经理王珍珍介绍,郑州推出的房票安置(根据原房屋价值评估出具的可用于购买商品房的“代金券”)政策让老百姓有了更多选择,为商品房去库存提供了“新解法”。以郑州为例,2025年一季度全市商品住宅市场化销售203万平方米(其中房票消化3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2%。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金彩时光”社区共享空间,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映入眼帘:爷爷奶奶和小朋友一起“上学”,一起用餐。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金彩时光”原是一家民营幼儿园,在招生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在政府的鼓励下于2024年8月开始做“老幼共托”,目前已经有70多名老人在园。
近年来,多地探索“老幼共托”模式,从政策供给端鼓励幼儿园、社区服务站等转型,将养老服务与托育服务相融合,在同一空间下进行老幼照料、代际学习和互动交流,很好满足了“一老一小”需求。
“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张国峰等专家认为,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政策创新,都是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通过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催生或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既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也开辟了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打通卡点堵点推动供需良性互动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认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正是为了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推动供需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调研发现,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仍存卡点堵点,一些领域仍有发力空间。
从需求侧看,国内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消费不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不高、消费能力有限、消费信心不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居民杠杆率达到62%,房贷挤压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能力,就业形势相对趋紧,也加剧消费观望心态。需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升收入水平。如,近两年来,北京、山东、辽宁、广东等地探索“妈妈岗”就业模式,即针对育儿期特点,鼓励企业提供弹性工作安排与灵活报酬结算方式的工作岗位,可总结相关经验,加强配套保障。
从供给侧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并赋能传统产业仍需时日,过程中可能出现资源配置不够优化、供需不协调等问题。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企业“内卷”式竞争引发价格战,破坏行业生态。江西一家新能源科技企业负责人介绍,新能源车企打价格战,让整个产业链利润下降,目前退役电池再加工成电池所需的原材料,企业端成本大概是每吨11万—12万元,但市场报价是10万元,价格出现倒挂。对此,张国峰等专家建议,做好顶层设计,以“价值竞争”替代“价格厮杀”,打造“竞合共生”健康生态。
再比如,供需两端错配,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采访发现,在农业领域,普通产品滞销与绿色优质品短缺并存;服务业方面,高端养老、定制旅游等需求激增但供给不到位……不少领域呈现出“高端短缺,低端过剩”特征。专家认为,这些卡点堵点同时也是发力点。如,可针对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领域的新型需求,打造高端养老社区、探索“老幼共托”模式、推出优质定制旅游、提供高端医疗健康服务等,将存量“老大难”转化为供给“新机遇”,解决好民生所忧所盼,为持续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提供强大动力。
内部可循环、内需为主导,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专家表示,面对关税冲击,坚持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双轮驱动,既是应对外部冲击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应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推动中国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动能持续激发。
(《人民日报》记者朱俊杰、姜峰、方敏、程远州本刊记者孙冰、侯隽、石青川、谢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