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直播带流量
手机成了“新农具”

本刊记者 宋杰

四川绵阳一乡镇书记在花海里舞蹈,贵州一驻村书记耳朵上别着茶叶“代言”石阡苔茶,西安某村支书用七国语言推介“泾渭分明”景观……基层干部带着泥土气和家乡情走进直播间,这场始于“破圈”的尝试,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实践。

行政夹克化作助农“战袍”,这种身份转变本质上是基层治理者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主动转型。

然而,现实中部分地区的实践仍停留在“为流量而流量”的初级阶段。热闹背后,更要看到基层干部直播助农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基层干部切勿陷入形式主义怪圈或盲目跟风,而应立足地域特色探索 “流量赋能产业”的长效路径。

美丽乡村出圈

湖南筻口镇的抖音账号简介写着:“直播带货是新农活,手机是新农具,村干部们想让农家土货出村,美丽乡村出圈。”这句朴素的表达,道破了基层干部“触网”的初心。

浙江仙居“90后”村播陈玉琴,3个月内卖出6000余单农产品,为农户增收18万元。

在短视频里,陈玉琴手捧现金走村串户为乡亲们分红的镜头或许不够精致,但却照见了最真实的助农温度——“一、二、三上链接”的叫卖声中,她挨家挨户收来的豆腐皮、黄花菜、麦饼变成了手机屏幕里的抢购清单,那些沾满泥土的农产品介绍、蹲在田埂上的直播镜头,正是基层干部用双脚蹚出的数字经济与乡土中国的融合路径。

这样的实践并非个例。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通贤镇帽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关祖苹扎根乡村12年,从打造个人IP到搭建“新农人线上集市”,从单村突围到带动川渝92名村支书组建助农联盟,他的探索早已超越带货本身。

类似的温暖互动,同样在安徽马鞍山村支书姚其飞的评论区上演。

他的视频拍摄略显粗糙,有网友留言替他设计转场镜头,“你倒下去(的镜头)可以接‘麦子黄了’,收麦子拍个镜头然后转场成包子馒头油条…… 视频出来的时候@我一下哈”。

姚其飞秒回:“收到。”

这些细节印证着:基层干部把直播间当作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手机这个“新农具”不再是单向输出的工具,而是干群互动的桥梁——网友主动参与内容设计,干部认真回应期待,“小屏幕”就这样接住了乡土中国的真实烟火气,也连起了数字经济的广阔新天地。

不能只有 “镜头前的热闹”

热闹背后,也有思考。如果将直播视为“打卡任务”,把销量等同于政绩,“为流量而流量”的形式主义便悄然滋生。

基层干部触网,绝不能停留在“镜头前的热闹”,而要思考屏幕后的长效赋能。

安徽早在2020年便在全国网信系统首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网络公益直播活动的通知》。其中,为干部直播划定红线的做法值得借鉴。

比如,参与网络公益直播活动的党政领导干部,要“三不得”——不得参加任何非公益性质的活动,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报酬,不得出现任何损害“亲”“清”政商关系的行为。此外,还要严格审核把关活动每个环节,防止出现流量注水、销量造假、组织摊派等弄虚作假问题,防止出现只注重形式而不顾实效的问题。

这种治理举措,本质上是对干部角色的清醒认知:基层干部在镜头前介绍家乡时,代表的是政府公信力;农产品借助政务流量走出乡村,背后需要产业链、品控链、物流链的系统支撑。

基层干部直播的“高光时刻”,终究要回归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陈玉琴的“现金发放日”、关祖苹的“助农联盟”,核心价值在于将个人影响力转化为产业带动力,将短期流量沉淀为长期信任。

流量会退去,唯有扎根土地的产业根基、坚守初心的治理逻辑、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让直播经济真正成为激活乡村的一池春水。毕竟,比镜头前的“魔性舞蹈”更动人的,是镜头后那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耐心与坚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