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实现良好开局。备受关注的外贸顶压前行,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增长6.9%,展现出较强韧性。
但此时不可松劲,美滥施关税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短期内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冲击不容小觑。 “出口转内销”势在必行,应持续挖掘内需潜力,稳住外贸大后方。
国内市场一直是外贸的坚强后盾。据统计,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
我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和第二大消费市场,有14亿多人口、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正处在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需求潜力巨大,国内市场缓冲空间广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印发、“两新”政策加力扩围。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去年全年提升1.1个百分点,而且是在逐月回升,3月份增长5.9%,比1—2月份加快1.9个百分点。在“两新”政策支撑下,相关消费品保持两位数增长。
我国外贸企业也有能力提供优质供给。在消费品领域,国货潮品不断涌现,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一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体育用品,对东南亚出口化妆品都是两位数增长。正如国内一家电商平台高管所言:“我们注意到,许多外贸企业的商品有着过硬的品质,只是没有做内销市场的经验和门路。”
短期内,打通“出口转内销”堵点、卡点,帮外贸企业对接国内需求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在这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各级政府动员能力强大,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的覆盖面、运转效率全球领先。各方行动迅速、成效可期。4月11日,某电商平台宣布未来一年内,将大规模采购不低于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商品,1周内已有超6000家企业和商家寻求合作。
但同时要注意,不应仅仅把挖掘内需潜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作为应对美方冲击的短期策略。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一方面,从需求侧入手,扎实推动居民增收减负,提高消费能力与意愿;另一方面,从供给侧发力,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支持国内企业更多围绕居民的需求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只要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包括外贸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都会受到有力托举。
(执笔: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