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破题矿山绿色转型

文|王亮 邓久帅

在全球资源需求持续增长与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全球资源生产国、进口国与消费国,矿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近期,锂、锑、煤炭等矿产品市场价格频繁波动,部分矿山企业经营困难,这反映出矿业领域在风险抵御能力、产业结构、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存在问题。

我们认为,可以从构建矿业风险预警体系、以技术革新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驱动矿业绿色转型这三个角度,构建矿业高质量发展体系,解决上述问题。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绿色矿山建设成果

构建矿业风险预警体系

强化新质生产力赋能矿业全产业链韧性,以技术融合(AI、绿色技术)与数据驱动(智能化预警)为核心,通过政策协同与产业链重构,实现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判”转型。此举不仅能提升矿业抗风险能力,更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动能。

第一,纵向延伸产业链,对冲价格波动风险。矿业抵御市场风险的关键在于突破“采原矿、卖资源”的传统模式。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以技术溢价对冲资源价格波动,将利润锚点从周期性波动的原材料转向需求稳定的高端制造,为矿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抗周期韧性”。例如,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从单一开采转向生产稀土永磁材料、储氢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矿石—分离—材料—器件”的全产业链。

第二,横向拓展产业协同,构建多元收入结构。为改变“一矿独大”困局,需打破产业边界重构价值链,构建类似“矿业 + 新能源 + 循环经济”跨界融合模式,降低矿山企业对原始矿产资源的依赖度。镍都甘肃金昌通过“矿业 + 新能源”模式,利用尾矿中的钴、锂资源布局电池材料产业,2023年新能源板块营收占比突破40%。

第三,数字技术赋能风险预警与决策优化。以数据驱动重塑决策逻辑,改变“靠天吃饭”低层次发展模式。以“数据流”牵引“资源流”“能量流”和“资金流”,实现从“经验决策”到“算法治矿”的跨越,为矿业高质量发展装上风险防控“智能锚”。

技术革新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制度创新为保障,依托新质生产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资源效率提升与环境负荷降低的协同发展,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第一,新矿业技术,提高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是指对矿产资源中除主要矿种外,对伴生的其他有用组分进行回收利用。通过源头技术创新与全链条协同优化,综合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已成为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创新地质勘探技术,在矿产勘查阶段,精准识别和综合评价矿区内的主矿种及共伴生矿产,避免资源漏采或低效开发。

第二,尾矿资源化与产业协同消纳。通过光谱成像、AI数据分析等技术精准识别与资源化利用尾矿中有价元素。开发尾矿资源,减少天然砂石开采压力,依托工业园区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尾矿处理—产品加工—市场应用”闭环产业,能够提高循环经济效益。

第三,废旧矿山设备再制造与金属再生。再制造废旧矿山设备,不仅延长矿山装备服务年限,更以“修旧胜新、取废成材”的循环逻辑为破解矿业发展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驱动矿业绿色转型

矿业转型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资金保障、产业基础和路径选择都依托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第一,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缓解转型资金压力。资源开发补偿机制,通过政策创新(如资源税改革)与技术赋能(如生态价值核算),构建多方参与的融资与利益分配体系,破解传统资源开发“环境负债高、转型资金缺”的困境。通过“资源反哺生态、开发支撑转型”的双向循环,既填补历史遗留的塌陷区治理、水源污染等生态欠账,又为氢能装备制造、智慧农业等新兴业态注入启动资金。

第二,尾矿库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以系统性评估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功能重塑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尾矿堆积—生态赤字”是矿山的环境困局,采用光伏复绿等生态焕新手段,重塑尾矿库价值,实现多目标协同治理。

第三,采空区地下空间再利用。通过融合地质工程、生态修复与智慧化技术,突破传统“废弃即封存”的思维,结合地质条件与市场需求,构建可持续利用模式,将其转化为城市更新、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实现“废地再生”与“资源增值”的目标。

[本文作者王亮系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秘书长,邓久帅系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教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