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郭霁瑶
2023年冬天,童童抱着一小摞证书来到一家心理咨询室门口。进入面试环节,她将证书依次铺开,有标着烫金logo的中级心理咨询师证、印着某中字头机构心理研究所标识的心理咨询师证、家庭教育指导师证……其中甚至还有一张“美国NGH催眠师”英文证书。
面试的人力扫了一眼她的证书,摇了摇头:“这些证我们都不认的。”
“我们只认人社部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人力指了指身后的招聘海报,“当然,你要是有精神科的执业医师证也行。”
两年时间,为了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童童集邮般考取了各种心理咨询相关证书,却唯独没有人力提到的那张人社部的资格证。而这张“行业通行证”,已于2017年被人社部取消,如今我国已经没有由政府主导的统一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
行业的火热与标准的缺失形成强烈反差。截至2025年3月,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心理咨询相关企业超12.7万家,而大量像童童这样手握一堆证书却不被认可的学员,仍在心理咨询室的门外徘徊。
“考试难度比科目一还简单”
童童的遭遇并非个案。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学员的控诉——“花几千考了个假证”“错把协会证书当个宝,实际哪里都不认”……硬币的另一面是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的考证广告。面对眼花缭乱的各色资格证,评论区的网友不停追问:“到底该考哪个证?”
记者以国企员工的身份在社交平台联系某心理咨询培训机构。不到3分钟,一名自称“杨老师”的工作人员便主动添加了记者的微信。
“您这情况啊,可太适合考心理咨询师了。”得知记者有兼职意向时,杨老师顿时来了精神。
面对记者关于证书选择的疑问,杨老师连续发来5条长达50秒的语音。“目前行业公认的有三类证书。”杨老师如数家珍:其一就是前文提到的2017年被取消的人社部职业资格证书;其二是童童花费近万元考取的某中字头机构的证书。不过这张证书并没有帮童童敲开任何一家心理咨询室的大门。
“这种证去年9月就停招了。”杨老师话锋一转,将火力集中在第三类证书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心理咨询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现在你唯一能抓住机会的只剩这个证书了!虽说7月还有考试,但政策风向说变就变。我建议你报考5月份的考试。”
此时距离杨老师推荐的5月考试仅剩一个月。面对记者的备考担忧,对方笑答:“您放一百个心,这考试比驾照科目一还容易,咱刷题就行!”
在杨老师的描述中,这张证书既适用于学校、医院等单位的心理咨询岗,也能帮助学员在线上平台找兼职。“学完课程,我们会推荐您入驻线上心理平台,在家就能接单。”
随后杨老师将记者拉入“学员交流群”,群内客服不断强调证书的含金量:“这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门槛证书!现在老师、医护人员、心理学本专业人员,考取的都是这个证书。”
然而当记者向业内人士求证时,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反馈:“这个证啊,没啥实际作用!”“看起来很牛,但我没听过。”
“我倒是知道有一些所谓的塔罗占卜师报这种课程。”玛丽安向记者透露,她已接受将近7年的心理咨询服务。“有个心理咨询方面的证有助于他们入驻线上玄学平台。”
“需警惕‘零基础取证’‘包就业’等宣传,这类证书在专业机构几乎没有认可度。”中国政法大学心理系副教授于悦提醒道。
群内客服介绍咨询师时薪
从拿证到时薪上千,真有那么简单吗
“刚开始,我的确是被咨询师的高时薪迷住了。”童童回忆,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总是会提起那些时薪好几千的咨询师案例。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也时常听到类似话术。《从拿到证书到时薪900!》《考完证书后,兼职接了上千个来访者》……在记者潜伏的心理咨询学员交流群内,成功案例被反复分享。
“学员刚毕业都是先线上兼职,时薪会随着咨询时长逐渐增加。”据客服描述,刚起步的咨询师时薪在50~60元;咨询时长在200小时以上,时薪为100~150元;咨询时长在500小时以上,时薪200元左右;如果在500~1000小时,时薪可达300元左右。
“很多一线城市的成熟咨询师时薪确实在500~1500元。”于悦补充道,“但需扣除20%~40%的机构分成及督导(指由经验丰富的心理督导师对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指导与监督的过程)费用。新手咨询师在初期肯定要承受不小的经济负担。”
对此,童童深有体会。“督导实在太贵了。请一次差不多要花三五百。”2023年底,当意识到考证之路走不通后,童童转向攻读心理学在职研究生进行系统学习,并以“咨询助理”的身份入职一家心理咨询室,如今她在督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接来访个案。
“考证、学位进修、请督导……4年里我砸了十几万,现在整体还是入不敷出。说实话,我有点不确定还要不要坚持下去了。”童童说。
“只要相信自己是心理咨询师,你就是”
当心理咨询行业沦为“速成考证”的重灾区时,另一重乱象也正浮现:统一资格认证的缺失,使得一些投机者乘虚而入,从业者群体陷入良莠不齐的困境。
“现在对于咨询师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些人随便考个证,就在社交媒体上接个案,有的还干得风生水起。”童童在工作期间,观察过无数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状态,却愈发困惑:“社交平台一些所谓成功的心理咨询师,我觉得更像是销售。”
“你看这里。”突然,她将手机屏幕转向记者,只见某平台“34岁转行心理咨询师”的帖子下已有1000多条评论。“他们讲的销售经验比心理学知识还专业。”手机滑动间,满屏皆是《心理疗愈年入百万的赚钱路径》《疗愈师朋友圈按这个模板写》等教程,话术堪比成功学。“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培训带货主播。”童童说。
“我见过学两个月就开始接单的,身边也有985、海归硕士接不到个案。这个圈子就是很迷惑。”童童苦笑着摇摇头。
“有些所谓咨询师的做法,连外行都能看出不专业。”玛丽安说,如今她也正学习心理学知识。“比如他们会在直播中接个案咨询,完全突破了伦理边界。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于悦则从专业角度提醒:“不合格的咨询师可能因缺乏专业能力,错误解读心理问题,甚至使用不当干预技术,导致来访者二次创伤或症状恶化。”
那么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的定义又是什么呢?当被记者问起这个问题,童童故意拖长语调,模仿着短视频里的亢奋声线:“姐妹,只要你相信自己是心理咨询师,你就是!”
事实上,即使在学界,对于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从2017年后,心理咨询行业确实没有一个官方标准。”于悦对记者直言。
在于悦看来,一名合格的咨询师需经历至少5年的系统性训练。他向记者描绘出一条严格的成长路径:首先要具备学历基础,学生要接受临床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或硕士教育,学习30余门核心课程;其次是实践积累,需在督导下完成250小时以上个案服务及100小时案例督导。
同时,于悦建议咨询师应接受50小时以上的心理咨询,以便理解来访者视角。最后还有伦理学习,“合格的咨询师应通过伦理考试并签署行业守则,例如保密例外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等”。
采访过程中,于悦数次用时长来量化学习强度。“单是‘建立治疗联盟’(指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的咨访关系)这一项就需300小时以上的刻意训练。”于悦表示,“这些能力都需在长期实践中迭代,无法通过速成班掌握。”
4月25日,记者已交稿3天。在此期间,杨老师还在以每天五六条50秒语音的频率,努力劝说记者报名。“很多人考完证发现只会个理论,不敢上岗。但您可以报我们的进修班啊,不只学理论,还学实操。”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童童、玛丽安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