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每一粒粮食“吃干榨净”
节粮减损,耕好“无形良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湖南报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提到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近年来,全国各地聚焦粮食生产、收获、储备、加工等环节,加大力度减损降耗,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

“从某种意义上讲,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粮食损失浪费,背后意义重大。”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储粮”)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及节粮减损工作的意义,多位采访对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我国基本的国情粮情条件下,一方面推进粮食增产增收,另一方面推进节粮减损工作,是持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之一。节粮减损实际上就是在节约使用耕地、减少农业消耗,发挥“无形良田”的有效作用,实现无地“增产”。

节粮减损要加强全链条管控

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的任务仍相当繁重,怎样将每一粒粮食“吃干榨净”,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

“目前,国内粮食产后损失主要体现在农户储粮、粮食储运、粮食加工等三方面,节粮减损等于增产。”中储粮湖南分公司综合处相关负责人对于节粮减损有着自己的一番理解。

11月15日,上述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们是节粮减损的实践者,节粮减损这项工作贯穿在中储粮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这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条主线。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把粮食收好、管好,最终落脚点是为了节粮减损,保障储粮安全。”

在生产环节,由于粮食收获后处理不当等因素,致使粮食损耗问题较为突出。例如谷物在生产环节可能面临机械损伤、收割撒漏导致损耗,以及储存环节可能面临的霉变坏粮导致损耗等。

“在粮食收割那段时间,中储粮的工作人员会上门教我们科学储粮,努力降低损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一位种粮大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每年夏粮收获的季节,中储粮常德直属库有限公司会组织业务人员和青年志愿者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向种粮大户科普节粮减损、科学储粮的常识和技巧。

在田间地头,中储粮业务人员和农户一同商量种子减损细节时,会根据不同标准的农田、不同的播种方式,建议农户采用不同的用种量,即高标准农田比一般农田用种少,机插比撒播用种少。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购销处副处长莫宪告诉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每年夏粮丰收时节,我们都会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种粮大户散粮运输技巧以减少运输物流损耗;我们也会告诉农户清理粮食杂质,净粮烘干至安全水分后的保管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防止粮食结露霉变和鼠雀损耗粮食。”

以粮食清杂为例,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种粮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加之人工整理粮食受场地、清理工具所限,农民传统售粮模式悄然转变,由“收获—整晒—清杂—收储”变成了“收获—烘干—收储”模式。

莫宪介绍称,在“烘干”模式下,稻谷杂质含量一般在1.5%~3.0%,根据国家粮食收购质量标准,稻谷杂质含量需在1%以内。中储粮益阳直属库根据这一新形势,主动为售粮农民朋友提供免费清杂整理服务,助力种粮农民减损增收。

其实,节粮减损工作贯穿于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既要加强生产源头管控,也要做好储运环节减损,更要提升加工利用水平,综合施策配套衔接,做到“产储运加消”全链条减损。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综合处上述负责人坦言:“我们在粮食购销过程中的精益化管理,核心就是防散落,防浪费,包括粮食输送、出仓过程防散落以及避免粮食购销中的浪费。”

采访中,一个小细节就让记者感受到节粮减损工作是多么细微。粮食从出仓到加工也存在“减损”可能,比如储存在粮仓的稻谷如果温度太高,导致粮食失去过多水分,那么在粮食生产加工过程中就可能出现较高的碎米率,粮食口感也会受影响,造成的损失不可小觑。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将“精益仓储”理念融入到粮食收购、进仓、出仓等一系列管理流程,在每个环节都围绕节粮减损来铺排工作。他们认为只有把粮食管理得更细,节粮减损工作才能做得更扎实。

“我们不仅是节粮减损的实践者,也是呼吁全社会参与节粮减损工作的推动者。”中储粮湖南分公司综合处上述负责人说,他们会到农户家进行节约粮食宣传并教授一些节粮减损技术手段,真正推动节粮减损工作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链条切实落地。

长沙直属库浅圆仓    受访者|供图

新粮入库现场    受访者|供图

用科技手段储好粮、管好粮

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科技能帮大忙。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仓储处处长黄熠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几年,我们通过科技化、智能化手段改进软硬件,升级仓储设施,依托技术手段实现节粮减损。”

在黄熠林看来,利用科技手段推进节粮减损工作,关键是9个字:控损耗、延变化、保品质。

具体来看,控损耗是在粮食仓储管理过程中,降低“虫蚀”等损耗;延变化是利用技术延缓谷物品质变化;保品质是利用技术保持谷物的温度和水分,保证粮食在出米环节的品质和口感。

近年来,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储粮技术总体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仓储正在由“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跃升。

目前,粮情监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已成为国有粮库的标配。通过向密闭粮仓或覆膜粮堆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等,可以营造低氧环境,有效防治储粮虫霉,减少化学药剂使用,保障粮食品质。

以氮气气调储粮为例,在我国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该项技术,具有防虫、杀虫、抑菌、保质的作用,能有效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同时减少粮食因虫霉和水分减量带来的损失。

黄熠林坦言:“相较于传统磷化氢熏蒸技术,氮气气调储粮技术不仅环保绿色,而且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氮气气调可延缓粮食的陈化,防止粮食在储存环节发生品质变化,是节粮减损的重要技术抓手。”

据了解,中储粮系统已广泛推广应用粮仓智能通风技术、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空调控温技术、智能气调储粮技术等绿色储粮技术,以绿色储粮为主的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98%。基本形成北方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以控温和气调储粮为主的储粮技术体系,整体储粮科技应用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走进益阳市粮食储运站的粮仓,数百个智能化传感器均匀分布在各个点位,温湿度等数据即时导入后台系统,实现24小时自动监测。

“北京总部可以24小时随时调取任何一个粮仓的温度、水分、通风等数据,真正实现了通过应用智能、绿色储粮技术实现节粮减损。”据黄熠林介绍,2024年,中储粮湖南分公司辖区中央储备粮达标率、宜存率均为100%,科技储粮覆盖率100%,综合储存损耗率符合国家要求,节粮减损成效显著。

此外,随着传统粮仓智能化改造和储粮技术迭代升级,控温、气调、内环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不断提高,有效解决了储粮发热、霉变、虫害等问题。截至2023年末,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5500万吨。

以中储粮2022年研发的全球首个架空式“粮食气膜仓”为例,该项技术将粮仓的设计和施工水平推到国际先进水平,气密性较原先提升9倍以上,气密性和保温隔热性能指标国际领先,在氮气气调、低温储粮技术使用方面有独特优势。目前,“粮食气膜仓”已在中储粮新津直属库正式投入使用。

“通过一系列储粮新科技,实现粮食控温保水,延长保鲜期,延缓原粮陈化,提高加工品质,提升成品粮口感,实现从‘储粮安全、减损降耗’到‘保质保鲜、绿色健康’的飞跃。”黄熠林表示,他们通过实施低温仓改造,有效延缓了储粮品质劣变;借助缓释通风、小功率风机通风、智能通风等技术和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有效减少仓房内外湿热交换和水分流失。利用氮气和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有效减少了虫霉损失。

“作为一家从事粮食储备管理的央企,我们在节粮减损工作中,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要坚决落实国家关于节粮减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要求,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加大绿色科技储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实现绿色、生态、智能、高效储粮,真正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中储粮湖南分公司综合处上述负责人说。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