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宋杰 侯隽 |上海进博会现场报道
让中国高水平开放的春风温暖全世界。
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在上海举行。 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自诞生起,进博会便为全球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一条经贸合作“快车道”。在前六届进博会上,已有来自173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精彩亮相,累计意向成交额达4242.3亿美元,展示超过240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
而今年的第七届进博会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企业展面积达36万多平方米,共有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96家展商参加,国别(地区)数和企业数都超过了上届,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97家,创历史新高,186家企业和机构成为7届“全勤生”。中国馆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谋世界发展繁荣”为主题,重点展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新成果。虹桥论坛发布《世界开放报告2024》和最新世界开放指数,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言献策。
本届进博会成交活跃,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800.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0%。
第八届筹备工作已全面铺开,新签下届企业展展览面积超10万平方米。
进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中国矢志不渝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更将中国广阔的市场机遇转化为全球共享的财富,为世界经济的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11月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I摄
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邀八方嘉宾客商、汇五洲四海佳品、聚首发首秀首展,进博会参展国遍布全球,各国参与积极踊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本届进博会现场观察到,观众通过巴黎地标埃菲尔铁塔、红磨坊风车沉浸式体验法国魅力;挪威渔业和海洋政策部长Marianne Sivertsen Næss 用挪威的三文鱼、青花鱼和北极甜虾包了海鲜饺子招待观众;来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62家食品与饮料企业在展馆集体亮相;丹麦食品展馆通过有趣的农业和食品知识问答与消费者面对面互动。
此外,现场还展示了充满民俗风情的尼加拉瓜壁画、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而坦桑尼亚则通过展示中国在非洲援建的坦赞铁路,彰显了中坦友好合作的丰硕成果……
作为展示国家综合形象的特色平台,本届进博会国家展再次“扩容”,共有7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
其中,法国、马来西亚、尼加拉瓜、沙特阿拉伯、坦桑尼亚、乌兹别克斯坦担任主宾国,贝宁、布隆迪、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纳米比亚、挪威、斯洛伐克等7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次参展。
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介绍说:“除了孟加拉国的黄麻手工艺品、赞比亚的蜂蜜之外,还有很多最不发达国家的各类产品通过进博会漂洋过海,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比如像坦桑尼亚的腰果、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卢旺达的辣椒等,这体现了进博会致力于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进博会可以极大地提升国家产品的知名度,因此本届进博会迎来了越来越多的非洲“铁杆”朋友。
近年来,乘着进博会东风,包括睦朋得蜂蜜在内的赞比亚蜂蜜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在进博会效应的带动下,睦朋得公司接连签下大单,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对华出口从2018年的不足1吨增长到现在的每年近20吨。
2024年是中国与赞比亚建交60周年。赞比亚睦朋得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经过7届进博会,公司从初入中国市场的蜂蜜企业到创办“非洲好物联盟”,助力非洲品牌进入中国及全球市场,让国人了解非洲特色产品。
COMAFRICA MARKETING是南非专业生产消费品公司,旗下VEEROX是南非人民喜爱的护肤品牌。公司CEO YASEEN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去年我们通过代理商参加了进博‘探路’中国市场,今年年中完成中国药监局的备案,通过线上渠道销售得很不错,今年我们亲自来参加正是因为相信中国市场的机会。”
“去年我们首次参加进博会,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让更多采购商和消费者认识了我们,并且拿下了100多万元的订单,这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再次参会!”在消费品展区,来自马里的非洲希尔生物公司创始人Max带着满满的热情再次现身进博会,这次他带来了旗下护肤品牌“希尔可可”以及非洲特色食品,如咖啡、巧克力和蜂蜜。
以进博会为桥梁,过去这一年多,“希尔可可”在中国市场大力拓展销售渠道,成功入驻中国电商平台,线上销售成绩斐然。Max高兴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我们引入了中国先进的加工技术,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本届进博会为包括马里在内的最不发达国家参展提供了支持,对此,Max兴奋又感谢:“中非合作越来越深入、扎实。下个月,中国将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税目产品适用特惠税率。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与中国伙伴深化合作必将推动马里和其他非洲国家的更多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邀请37个最不发达国家参展并提供120多个免费展位,扩容非洲产品专区,虹桥论坛共话“南南合作”……今年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设置的“全球南方的可持续发展与中非合作”分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李飞表示,中国将继续办好进博会,为助力全球南方国家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融入全球经济,搭建平台和桥梁。
亮相中国馆的新能源车智己LS6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I摄
蔡司中国团队研发的首款高端国产手术显微镜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I摄
中国馆是进博会人气最旺的场馆之一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I摄
集中展出高端装备和前沿技术
第七届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聚焦科技、工业、环保三大主题,包括数字工业自动化、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五大专区,展示全球高端装备和前沿技术。展区有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家企业参展,其中全球500强和行业龙头超70家。
今年,技术装备展区首次设立新材料专区,集中展出电子材料、生物材料、特种材料等位于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上游的高附加值产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新材料专区”中看到,立邦、爱德万测试、索尼、肖特等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参展。首次参加进博会的聚合物和纤维制造商英威达展示了其在尼龙6,6 (也称为聚酰胺66或PA66,是两种原材料的组合)的整合生产、研发创新、本土化合作以及守护资源方面的实践与成果。
“过去10年间,我们在中国的尼龙6,6价值链投资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在上海化学工业区部署了完整的尼龙6,6价值链,包括世界级己二腈(ADN)生产基地、己二胺(HMD)生产基地、英威达亚太区研创中心,以及最近扩建的尼龙6,6聚合物生产基地。”英威达亚太区尼龙聚合物高级业务总监阳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下游领域对高性能尼龙6,6的需求不断增加,他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尼龙消费国。
同样在新材料专区,连续七届参加进博会的跨国高科技特种材料企业德国肖特集团首次展出一系列针对半导体行业的产品,包括基于玻璃材质的半导体先进封装解决方案,首次发布适用于人工智能、6G通信等高频应用的硼硅酸盐玻璃SCHOTT®low-loss玻璃。
肖特集团首席执行官何德瑞博士(Dr. Frank Heinricht)表示,中国是肖特全球战略中的重点市场之一。近年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为肖特在中国市场带来持续的商业机遇,帮助肖特成为众多高新技术行业的成长伙伴。同时,肖特积极推动特种玻璃的绿色转型,加入China ESG Alliance联盟,并将通过进博会展示在绿色玻璃熔炼及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技术成果,致力于在玻璃制造中实现2030年气候中和,支持中国的气候中和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开始,进博会首设创新孵化专区。这个集项目展示、资本对接、市场拓展于一体的国际化创新平台,已有超过500个项目搭上进博会的高速列车。
今年,创新孵化专区规模实现了新突破,首次聚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生命科学、制造技术四大赛道进行策展,集中展示360个创新项目。埃森哲开放式创新、英国EGG孵化器、在华韩国创新中心等多家国际创新孵化平台首次组织初创企业参展。
升级后的创新孵化专区进一步构建了集项目、政策、投资、金融、宣传于一体的孵化生态圈,为初创小微企业提供借助中国市场发展的机遇。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瞬动科技公司(Shift Robotics, Inc.)展出了世界上首款能让人以跑步速度行走的智能动力鞋;晒趣科技展出了全生成式AI实时面容翻译SaaS平台;可立点科技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瘫痪助行机器人;艨码科技大尺寸工业级双轮足机器人等创新展品。
在这里,首次在进博会举办的“创客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分赛,吸引了来自哈萨克斯坦、蒙古、巴基斯坦等国的百余家高新技术初创企业参与。借助进博会平台,参赛企业将通过路演活动与投资机构、行业专家、政府部门深入对接,促成多方合作,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同样是首次在进博会举行的大学创业世界杯全球总决赛,比赛设置医疗健康、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社会创新和产品服务5个赛道,以期通过进博会平台持续扩大活动影响力,营造国际化的创新氛围……
法国国家馆和挪威国家馆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I摄
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从第五届进博会首次设立“展商变投资商”五周年专区,到第六届进博会首次举办“投资中国年”峰会,再到第七届进博会贸易投资对接会上,近2500家国内采购商与近1000家海外参展商进行高效洽谈和精准对接。
每一届进博会都不断拓宽其作为国际经贸交流平台的功能与影响力。
正如《世界开放报告2024》中提到:“进博会已成为宣示中国投资促进政策的重要平台,从首届进博会以来先后宣布了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包括推出外商投资法、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等。这些重大举措已逐项落实,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Djauhari Oratmangun)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贸易金额近年有了飞速增长。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加入到中印尼贸易中来,而进博会无疑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周浩黎表示,这次是他第七次参加进博会,他亲眼见证了进博会的发展,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参展产品,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行业都陆续加入其中。进博会不仅促进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关系,同时也拉近了中国与全球各国的距离。放眼未来,他认为两国之间的合作将更多聚焦能源、绿色经济、健康产业、数字化产业、旅游业、农业以及基建产业等方面。
在丹麦工业联合会的牵头下,今年丹麦以“双国家馆”的形式参展进博会。 除了已经成为进博会标志性展馆的丹麦食品馆外,新设立的生命科学馆将展示丹麦在创新上的表现。
“中国和丹麦是重要的贸易伙伴。我们在进博会上的亮相正是这种贸易关系的见证。通过在中国市场展示我们的绿色解决方案,在《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我们与中国在绿色转型领域的合作。” 丹麦驻华大使孔墨客表示。
今年进博会,上海美国商会再次携手美国农业部组展美国食品与农业馆,展出规模超过去年。参展商包括加州葡萄酒协会、美国肉类出口协会、美国禽蛋出口协会、美国稻米协会等。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是美国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希望两国加强农产品合作,深化经贸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进博会作为全球“双碳”理念、经验、方案、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展示及合作平台,通过加强各国在绿色科技、绿色金融、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等领域交流合作,力图推动全球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
丹佛斯中国区总裁徐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进博会对于丹佛斯而言,是集中展示绿色解决方案、强化客户关系以及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理想平台,同时也是持续开拓中国市场、推进产品创新,实现业务持续增长的重要窗口。”
“在蔡司工作的27年里,超过一半的时间我都在中国度过,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进博会展商、蔡司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福斯特(Maximilian Foerst)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福斯特亲眼见证了中国的飞速发展,这也让他深刻意识到中德合作的重要性。
福斯特表示,今年,蔡司将借助进博会舞台,促进全球光学技术创新和信息交流,加快全球创新资源与中国市场紧密结合,为推动行业和社会发展带来新动力,蔡司中国未来规划会围绕以中国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枢纽,通过创新和本地化战略,助力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谈及未来在华发展,福斯特坚信:“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如果要继续保持全球领导地位,就必须立足于中国。”
专注于家庭清洁用品的葡萄牙品牌茉汰(Mootaa)连续7次参加进博会,“2017年品牌进入中国后,机缘巧合下我们通过中国银行葡萄牙分行了解到进博会,从此我们成为进博会的‘忠实粉丝’。当时展出面积只有36平方米,而今年有120平方米,展台的变化就是我们在中国市场成长历程的缩影。” 茉汰大中华区总裁周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宝诗龙经典常春藤问号项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I摄
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展台展示的人形机器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I摄
中国馆展出的C929和C919模型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I摄
巴基斯坦展商LIAQAT MUHAMMAD展示他的展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I摄
进博会已成众多 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首发地
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介绍,前六届进博会已有近250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亮相,累计意向成交额超过4200亿美元;累计组织1130多家外资企业和投促机构赴各地开展精准对接,不少展商在中国开出新门店、新工厂、新研发中心。
记者注意到,今年进博会举办了首发经济和促进消费等相关分论坛,亦是让全球企业看到了中国市场对新品首发、消费升级的强烈需求与巨大潜力。
本届进博会,霍尼韦尔展台上展出了100余项创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展品数量刷新霍尼韦尔参展以来的纪录,其中包括多款中国首秀产品。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进博会早已成为霍尼韦尔最新技术成果的首发地、推动高层级对话的输出地、构筑开放合作生态圈的策源地。余锋说:“进博会作为全球共享合作的国际平台,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政府部门和行业专业观众,这种‘综合性’为企业带来了多元机会。我们非常看重进博会这一世界级交流平台。”
7届“全勤生”、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李尧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得益于进博会的‘平台效应’和‘溢出效应’,诺华在心血管领域创新药物的引进和落地速度不断提升,多款产品已从进博展台成功走向国内大市场。”
达能中国、北亚及大洋洲总裁谢伟博向 《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7年来,达能已在中国市场新设了一个开放科研中心,投资了两个专业特殊营养工厂。基于进博会上获得的消费者洞察,10余款“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定制化新品加速落地,越来越多的全球突破性产品在中国市场首发,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乳制品生产商阿拉福兹展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I摄
“很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进口经济,但中国的做法是独一无二的。”泰佩思琦亚太区总裁杨葆焱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在其他国家找不到像进博会这样的平台,让企业有机会和客户、政府、媒体、同行、商业合作伙伴交流及对话,同时通过展台收到创新产品的第一时间反馈。
好丽友公共事务总监张晓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自好丽友在第三届进博会上首次提出“零食营养+”战略以来,好丽友已先后推出“坚果+”“肉松+”“果汁+”等一系列口碑及市场反馈颇佳的单品。借助进博会强大的“聚光效应”“乘数效应”,这些展品成功转变成商品甚至转变为爆品,成为近年来中国好丽友的重要业绩支撑。
虽然是首次参展进博会,但对lululemon而言意义非凡。lululemon国际业务执行副总裁André Maestrini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开启进博之旅的这一刻,也意味着lululemon开启了下一个10年在中国增长与创新的新旅程,品牌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AndréMaestrini告诉记者,中国大陆市场已成为lululemon全球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预计到2026财年,中国大陆将成为lululemon全球第二大市场,并开设超过200家门店。
安利中国总裁余放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中国市场是我们在全球最大、最好、成长最快的市场。过去4年,我们在中国的业绩实现7%的复合增长,中国已经连续21年成为安利全球最大市场,更成为安利全球的创新中心和增长引擎。
安利已实现从“中国优先”到“中国领先”的跨越。“我们对中国市场始终是长期看多、长远布局,不会受到短期波动或外界因素所左右。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我们看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将全面深入本地化战略,在去年投资6亿元升级改造广州生产基地后,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余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