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庭阳|陕西报道
近年来,陕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三秦大地的儿女们,凭借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定信念,以及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顽强毅力,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近10年来,陕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2023年达到3.38万亿元,连续跨越两个万亿台阶。同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也提升至71.72%,提高15个百分点。在环保方面,黄河流域主要支流年均入黄泥沙量较上个10年减少了三成,显示出陕西在生态保护上的决心和成效。此外,中欧班列(西安)的开行量等核心指标也位居全国前列,彰显了陕西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和地位。
今年9月初,陕西省召开省政府党组会议强调,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为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贡献陕西力量。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深入陕西,实地探访这片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昂首阔步的热土,感受其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西安西站国际港站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近年来,陕西下大气力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下简称“秦创原”),通过近年的改革已经出现了许多可喜成果和变化。
据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刚在今年6月份国新办举办的“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新闻发布会上披露, 近3年,陕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长1.9倍和1.6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发展驶入快车道。
三项改革“点火”,持续放大“秦创原”效能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从2020年到2023年,陕西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111.3%,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全国排名由第15位上升至第9位。
西咸新区是秦创原建设总窗口。数据显示,西咸新区2023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是2021年初的18.1倍、6.6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位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陕西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排名提升,和秦创原的建设密不可分,“三项改革”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难题,成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秦创原建设效能。
时针拨到3年前。2021年3月,陕西启动建设秦创原,全力打造全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总平台、总源头和总引擎。一年后,陕西又启动聚焦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实施“三项改革”,探索科技与经济发展结合、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陕西路径”。
“‘秦创原’每个字都饱含深意。”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利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秦,代表三秦大地,更代表着老陕人那股干事创业的“拧劲儿”,秦人秦地,勤奋执着;创,就是要创新、创业、创造和创优;原,是陕西独有地貌,同时要追根溯源进行研究,打造创新驱动高原高地,做科创源头、创新高地,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来自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管理办的运营经理刘宗会分享了一个案例。他们知晓陕西麦克斯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符合交通银行陕西分行的 “交银秦创—人才贷”信息后,协调对接公司成功获得100万元授信,为企业增加流动资金。
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庭阳I摄
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的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
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发力“卡脖子”难题
通过秦创原赋能,企业不断传来好消息。
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研发的有机液体储氢技术,突破了氢气在储运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
“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公司从创立之初迅速成长,估值已攀升至6亿元。”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李之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当前,该公司最新技术能够解决大规模、长距离、常温常压氢气储运问题。“我们同时掌握了两种体系的储氢技术,可以为不同用氢需求客户量身匹配。”该公司在咸阳彬州市的一期生产工厂,年内有望投产。
“我们制备的晶体结晶质量和光电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应用于大恒光电、国防科大等20余家单位,实现了我国太赫兹时域光谱仪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西安泰合迪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亚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据他介绍,公司研发的成像技术能快速无损检测航天器热防护结构,对复合材料内部微裂纹、纤维分层、界面开裂、孔洞等缺陷可直接观察。“我们目前可生产多款新型辐射探测晶体,能提供‘特种功能晶体+核心器件+智能装备+解决方案’的全链条服务。”他说。
陕西探索“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创新模式,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西安市高新区发起成立的光电子类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光电芯片研发、中试代工等“硬”服务。
“公司成立至今,已为超过100家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内的客户提供了研发、中试、检测等全方位技术服务,入驻企业的多项科技成果及产品突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填补了国内空白。” 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总经理助理张晓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晓雷说:“我们的平台升级步伐越来越快。” 2024年,公司正对现有平台进行全面升级, “新升级的平台将在明年二季度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如果顺利通过,就能为企业提供中试服务。现在已经有企业在排产了”。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到2026年,陕西力争新增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瞪羚企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省研发经费比重超过60%。
接受采访的企业也反映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短板。例如陕西某些前沿领域的应用场景仍弱于沿海地域,企业相关人员认为有关部门应推动产业链群协同创新,在开放应用场景、搭建产业联盟上加强合作,给更多创新企业提供舞台。
新型研发机构与传统高校院所相比有所差别,而且与行业内顶级企业相比在薪酬待遇上存在差距,企业在引进高层次的研发、工艺人才方面不占优势,导致人才引进困难。企业相关人员建议应创新高水平人才招引机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人才。
合阳县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庭阳I摄
多方共抓生态保护,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近年来,陕西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筑牢生态屏障,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在今年9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陕西不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扎实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渭南市2023年在全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考核中位列陕西省第一,今年 1至8月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3.1%。”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斌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对大气、水和土壤三个方面的治理用“3个100%”作讲解:今年前8个月,渭南纳入国家考核的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质达标率100%、全市受污染耕地2023年以来安全利用措施覆盖率100%、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生态修复,“候鸟”变“留鸟”
以渭南的矿石生态修复为例,“现在这片山坡,已经看不到治理前的样子了。”渭南市合阳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生指着基本被草覆盖的山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介绍的是合阳县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此项目所在地,由于历史上多年的采砂活动,山体崩塌、滑坡、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一系列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一度非常突出。
“这是这一区域中的大项目。”王生介绍。此项目是2020年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修复面积最大的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采取边坡整治、场地平整、覆土复绿等工程措施,消除各类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对黄河河道、洽川湿地保护区、黄土峰林保护区的不利影响。
“矿山生态修复用产学研联动的模式来推动。” 王生说。这个项目联合长安大学等高校,每个区域都有各大学的示范点、实习基地和教育培训基地。“矿山修复了,还修复了200多亩耕地,用这些地种蘑菇、阳光玫瑰等经济作物,带动当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王生说。
当地一位村民介绍,早先刮风时,风夹着沙子,打在脸上生疼,农村的院门要挂很厚的门帘用以挡住沙子,现在很长时间没遇到这样的天气了。
与矿山生态一起得到保护的还有湿地。
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内陆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是我国中西部国际保护候鸟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现在,候鸟飞到合阳这里,成了‘留鸟’。” 渭南市合阳县河川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吉晓辉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
吉晓辉介绍,渭南市合阳县夏阳瀵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区接近黄河河道,湿地生态功能一度退化严重,整体生态环境极为不好。2015年和2016年,合阳县开始采取退耕,限养鱼种莲,还湿地、还芦苇、还水面等做法,修复生态。
2019年,合阳县按照环保要求加强湿地修复。他们开始种湿地植物、种树木,引水回灌。近些年,每逢冬季来临,有白鹭、苍鹭、灰鹤等20余种鸟类来此越冬、栖息。“有的鸟竟然在林子里搭窝,在此过冬了。”吉晓辉指着一片林子说。
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水制备车间
陕西陕化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高产低耗,“用水大户”变“节水大户”
印象中,环境污染很大一部分来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在渭南,有企业投产时环保指标趋零排放,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高产低耗。
“我们热电厂重复用水率达99.7%,投产5年共计节约中水约81万吨。”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维护部副主任于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在大众印象中,热电厂是传统的“用水大户”,该公司却是 “节水大户”。该公司2018年投产运营时,环保指标趋零排放,达到当时行业最优。该公司的生产用水全部使用陕西渭南市富平县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再生水进入厂区后通过一套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水质合格后进入工业蓄水池作为工业用水水源。而生活用水来自城市管网,产生的生活污水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处理系统全部回收再利用,最大程度减少水资源浪费。
“我们厂整个生产过程中几乎看不到水,水都在管道或水箱里。”于洋指着上百米高的冷却塔介绍,与一些常规热电厂的冷却塔不同,该厂的高温冷凝水在冷却塔内的管道流动,通过管道与冷却塔内的冷空气热交换降温,这样能避免高温水汽暴露在空气中造成大量流失。“通过全厂水平衡高效运转,我们的单位发电取水量逐年降低,水耗指标处于行业领跑水平。”于洋说。
“我们是老牌国有化肥企业。技术改造后,自2019年以来连续5年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用能行业‘领跑者’企业名单。”陕西陕化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该公司每吨合成氨的综合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高产低耗、节能环保,对负责任的企业是好事。”邓超谈到自己的感受。过去5年,陕西陕化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翻了一番,利润总额从502万元增长到15亿元。
邓超带领记者参观了该公司改造后污水处理装置。与一些污水处理厂不同,这里的污水处理装置周围闻不到异味。在污水处理池中,记者看到红色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工厂是封闭的,但挡不住鸟从天上来,前几天我巡查时看到水鸟在池子里找鱼吃,我给赶走了,一会儿同事们告诉我,又有一只鸟站在池边,应该还是那一只。”
“渭南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以煤为主、运输以公路货运为主,上述基本面没变,我们面临的环保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斌强直言。
他表示,目前环保压力并不小,区域联防联控和秋冬季攻坚都面临着困难和压力,水环境质量仍旧不稳固。渭南将通过强化统筹、抓落实、强化重点区域执法监管等方法,逐渐解决问题。
西安西站国际港站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向西开放重要基地
古有丝绸之路商贸驼队,今有中欧班列“钢铁驼队”,陕西正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
当前,中欧班列正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国铁集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中欧班列(西安)开行同比增长13.1%,发送箱25万标箱,同比增长10.4%。
2023年,西安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约占全国开行总量的1/4,班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主要指标居全国第一。西安深化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集结效益持续显现,有力促进了陕西区域经济、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陕西省进出口贸易总值同比增长15.8%,增速位居全国第四,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2%,进口同比增长4.7%。
中欧班列“链”通世界
西安西站国际港站是中欧班列(西安)的始发站和回程班列目的地,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站。
“为了保证中欧班列按时发出,我们将任务做成时间轴,每天几趟车,何时做何事,根据每天车次情况组织管理班列装车。”西安西站国际港站党总支书记师志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师志远介绍,在中欧班列装车前,车站要保证空车组织数量,挑车型的部门要选择时速120公里的空车。空车不够时要向其他地方联系,将合格的空车排到这里。火车运输需要多部门如物流、车站、列检、中铁联集、中铁特货等协同,为了加强各部门的结合部管理,他们优化了结合部衔接。“通过优化,近一段时间以来,每列的装车时间整体压缩了约1个小时。”他说。
师志远还介绍,为加强各个单位的结合部管理,他们组建成立西安国际港站物流园区联合功能型党支部,由西安西站等11家路内外企业党员主要负责人组成,推进物流园区由“垂直管理”向“区域管理”转变。
“我们还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效率。防止车辆溜逸,我们上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只需30秒就能解决此前‘铁鞋’起到的作用,不仅减轻了制动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调车效率,更重要的是确保了员工安全。”西安西站国际港站站长李世光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此前,火车停稳要装车前,需要火车连接员在车轮边放上“铁鞋”,防止机车、车辆发生自动滑行而溜走,装完后撤除“铁鞋”。这一系列操作,最少需要4至5分钟。
发挥区位优势,助力企业走出去
中欧班列正在助力陕西企业走出去。目前陕西同世界各地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近10年来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7.5%,高于全国5.9个百分点。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以下简称“爱菊集团”)办公室主任唐家龙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该集团已经建成“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位一体跨国大物流、大加工的全产业链闭环供应链体系,打通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的物流供应链。
唐家龙介绍,2016年5月集团开始建立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包括粮油生产收储与食品加工等五大板块。该集团在我国新疆阿拉山口建设粮仓,进口粮食专列抵达阿拉山口后,可快速卸车,转存爱菊园区,确保境外粮源安全。
唐家龙说,他们在西安有一条铁路专用线直达爱菊集团园区,可保障运输方便。“阿拉山口地理位置优越,中欧货运班列通行频次高”“从哈萨克斯坦运粮食回国,还能使中欧班列返回国内时不空驶,提高运输效率”。
唐家龙还带领记者参观了爱菊集团的仓储式健康产品展销馆。经过进口试销,中亚和欧亚一些食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受到了陕西消费者的欢迎。在展销馆内,记者看到,有的小朋友在体验中亚和欧亚一些食品,有的在学习粮食及粮食安全的知识,展销馆内热闹非常。
未来,爱菊集团的目标是三个“超百万吨”: 打造哈萨克斯坦爱菊园区为年吞吐量超百万吨的粮食物资集结中心,阿拉山口爱菊园区年吞吐量超百万吨,西安爱菊园区年吞吐量超百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