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锦绣西部,山川如画。从空中俯瞰,西部广袤无垠的土地雄浑多姿。幅员辽阔的西部地区,涵盖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总面积占全国约72%,人口占全国约27%。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部地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发展成效显著,不仅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更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空间。
5年来,西部地区山川更加秀丽,经济活力持续迸发,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体现在数据上,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20.5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6.9万亿元,年均增长4.9%,增速居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四大板块之首。西部地区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西部大开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迈向新征程,西部地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青海德令哈市区全景,雪山下的城市。
西部大开发走过25载光辉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战略布局都承载着国家发展的深远意义。1999年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迄今已走过25年的光辉历程。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要求通过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此作了进一步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启动。
“在我看来,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背景之一,是改革开放后20年间形成的日益扩大的东西部差距,两者之间存在的发展差距是全方位的,尤其表现在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发展等方面。”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肖金成通过研究发现,1979年至1999年的20年间,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由789亿元增加到4968亿元,增加了5.3倍,而同期东部地区经济总量由1886亿元增加到16866亿元,增加了7.9倍。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指出“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发展至关重要。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3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既是新时代新征程对西部大开发的新要求,也是西部地区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中地位和作用的体现。
今年以来,中央部署西部大开发更为密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会议指出,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准确把握西部大开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和使命,保持战略定力,一以贯之抓好贯彻落实,聚焦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央接连部署西部大开发,是基于西部地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方面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些部署也为西部地区指明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奋斗坐标。”杨开忠分析称,《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对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新疆哈密发展光伏产业园助力“碳中和”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东数西算”、白鹤滩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中国环流三号”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之一。
近年来,西部各省区市抓机遇、抢高地,一系列政策举措纷纷出台,创新涌动助推生产力之变:四川围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制造等,谋划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推进高质量发展,近期又专题研究低空经济发展;重庆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成立科技创新投资联盟……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走出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子。
“会议提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意味着西部地区要从此前的准备起飞阶段,正式进入到起飞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张可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新质生产力在各地涌现,也是考虑在西部地区全面布局的时候了。”
在张可云看来,目前西部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短板,西部地区的科教水平明显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高,而且没有形成体系。
“西部地区如果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是需要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方面的扶持。首先是中央适当把扶持重点转移到西部地区,其次要加强东西部的联动,通过东西部之间的合作带动西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张可云说。
做大做强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广阔的面积和丰富的自然条件赋予西部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环境: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的风光资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贵州矿种多、储量大,正加快矿产资源高端化开发利用;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的地理风貌和民族文化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召开会议强调,要立足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事实上,近年来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面持续发力。
“比如,新能源(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绿色精细化工、新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成为支柱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开始在西部地区城市群集聚。成渝地区等10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龙头。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布局于西部地区,成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张可云说。
发展成效显而易见,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张可云表示,“西部地区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目前发展比较弱,主要是人才不足,西部的高校科研机构集聚不足,中央仍需继续扶持西部地区的科教事业。此外,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来改造传统产业,潜力仍比较大。”
在肖金成看来,西部地区目前的特色优势产业主要是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但这些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未来还是要依靠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开拓周边国家的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和中亚国家的市场”。
20世纪80年代末,杨开忠在主持原国家计委地区经济司委托的西北地区综合开发研究时,便开始就西部地区进行专门研究,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于2001年牵头完成《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中提出“空间格局不经济说”,强调规避克服空间格局不经济是西部大开发根本所在,指出紧凑化、特色化、信息化、一体化是规避克服空间格局不经济的4个基本战略对策。
杨开忠认为,当前,西部大开发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思维地图和行动指南,与时并进、因地制宜地推进这四大战略对策,着力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基础设施,加快形成西部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勃发的绿意,让西部大地充满生机。从秦岭深处到长江上游,从三江源到洱海畔,从陕西毛乌素到甘肃八步沙……西部大开发20多年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超过1.37亿亩,构筑起西部的生态屏障。
张可云对西部地区高水平保护不吝赞美之词:“西部地区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己任,在大江大河生态系统保护和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等方面持续努力,创造了许多生态产品。例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累计营造林保存面积达4.8亿亩;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使得该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等。”
肖金成直言,西部地区高水平保护效果很明显。“原来大家都在开荒,现在都在种树,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高水平保护,深入推进美丽西部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高水平保护就是让人到适合经济发展的地方去,那些不适合经济发展的地方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要加强保护。”肖金成表示。
在杨开忠看来,“没有大保护,就不会有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更加注重抓好大保护,并非不要发展,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高水平保护,肖金成建议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下游地区的政府、企业要给上游地区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生态补偿,“一方面加强生态保护,更重要的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人口转移创造条件”。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
在新疆霍尔果斯,西来东往的中欧班列络绎不绝;在重庆果园港,货轮和班列交接,“一带”与“一路”握手;在广西北部湾港,巨轮鸣笛出海,让中国的西部与世界联通……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以来,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取得新突破。
体现在数据上,西部地区的外贸规模显著提升。在10月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西部地区年度进出口值突破3万亿元并向4万亿元迈进,年均增长8.5%。今年前三季度,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增速高出全国整体3.6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到9%。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召开会议提出,要持续提升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肖金成看来,“开放的含义很广,并非招商引资才是开放,也不是引进外资才是开放,而是通过发展经济和产业,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把更多的产品输出去,只有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才能把经济发展带动起来,才能带动当地的就业”。
近5年来,西部开放硕果累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实施,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成功举办,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成效斐然。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家级展会吸引力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2023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3.7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37%。过去5年,西部地区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5万列,占全国总中欧班列数一半以上。迄今为止,西部地区建设了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西部地区打造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开放格局成效已见。
强化能源资源保障
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地。关于能源资源保障,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召开的会议这样说: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强化能源资源保障,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加快建设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重点建设的新疆、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冀北、松辽、黄河下游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中,4个位于西部地区。截至2023年底,西部地区12个省份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超过4亿千瓦,占全国新能源装机规模的40%左右。
“我国西部居于亚欧中部能源生产区、亚太能源消费区之间,不仅是我国潜力巨大的主要能源供给基地,而且是沟通亚欧中部能源生产区和亚洲能源消费区日益突出的主要国际能源通道,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支撑中国和亚欧中部能源生产区经济社会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杨开忠说。
西部地区是我国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的战略基地和桥头堡,对建设我国、亚欧甚至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引领作用。
据此,杨开忠建议,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征程中,西部大开发应以支撑引领中国和亚欧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转型为重要战略使命,抓住“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革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打造中国融通亚欧的安全、高效、清洁国际能源互联网枢纽。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你可能很难想象,曾经“人无三分银”的贵州,立下愚公移山志,彻底改变世代贫困的宿命;甘肃定西甩掉了“苦瘠甲天下”的帽子……2020年,西部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扎实推进西部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指出,要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这是契合西部乡村全面振兴实际的举措。”肖金成表示,推进西部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前提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率低是西部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一大问题。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处理人地关系是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牛凤瑞表示:“优化西部地区内部资源配置应通过聚焦城镇化解决。人口不聚集,就很难形成深度的社会分工,同时西部很多地区生态比较脆弱,出于生态环境保护考虑,也应推进城镇化。”
但西部很多地方的发展情况并不一样,肖金成认为,对于像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人口密集地区,农业条件非常好,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而对于那些交通不便、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就地发展没有出路,应该转移出去。
杨开忠认为需要两个适度集中,一要适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规划建设城乡共生圈,促进城乡人口向城乡共生圈集聚;二要加力促进农牧业土地集中,大力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这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