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平衡经济价值与功能价值

文|吴刚梁

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央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国资央企十分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一些央企纷纷专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管理部门,并要求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达到35%以上。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项目也面临资产效益等挑战和难题。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功能价值与经济价值两个维度来审视央企投资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核心功能的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事关国资央企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实现产业引领功能。央企集中力量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央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升级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将更多的国有资本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到的“增强核心功能”的要求,也是国资央企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要考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来之不易,一定要管好用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毕竟是企业的投资活动,而非财政补贴行为,因此也应追求合理的投资回报率,至少不亏损,这是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底线”。

值得关注的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方面,当前一些企业存在一哄而上、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只注重项目落地和投资额度的增加,不顾质量和产出效率;有的企业习惯沿用旧的项目投资管理模式来管控新产业,项目尽调、论证、风控过程以及募投管退等方面与市场脱节;有的企业没有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划分为细分领域,导致集团内部子企业之间重复建设,同业竞争。央企应该及时纠正上述问题,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经济价值。

做好经济价值与功能价值的平衡。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项目具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特点,项目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存在一定的“战略亏损期”。因此,在评价经济价值的时候,既要看项目的短期经济效益,也要看长期效益;既要看个别项目的盈亏情况,也要看战新项目投资的整体绩效。与之相配套,央企要实施差异化、长周期的考核评价和中长期激励机制,细化各种场景下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算好全局账、长远账。

所谓平衡经济价值与功能价值,本质上是央企如何兼顾经济责任、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实践中,经济责任比较容易考核与评价。但是,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等功能价值考核不容易量化。因此,当前需要加快探索建立功能价值的评价体系,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对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产业链带动效应,以及当地招商引资、经济增长、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应该得到全面合理的反映,以更加客观地体现央企布局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功能、成果。

因此,央企在布局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既要纠正只追求财务绩效、不讲功能价值的片面认识,也要防止以实现功能价值为名、忽视经济效益的错误做法。

(作者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