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舆论安全不容忽视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健全预期管理机制”。这是党中央把脉当前经济问题而提出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重要任务。

一般而言,预期管理是政府部门通过政策信号、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等手段,向市场传递指向明确、逻辑一致的信息,引导微观主体对经济形势、政策走向、未来发展等形成合理预期的宏观经济治理方法。尤其在金融市场,舆论影响预期,预期影响资本流向,而资本流向影响着经济结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金融舆论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保障国家金融安全,首先要确保金融舆论的安全。

世界金融发展史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华尔街强大的舆论攻击,舆论攻击的目的在于“给羊指引方向”,让“羊跟着狼走”,最后在“羊群效应”中吃掉更多的羊。

当前,中国面对的国际金融形势异常严峻复杂,恶意针对中国金融的舆论攻击一刻不停,而且愈演愈烈。

据报道,当地时间9月9日,在结束六周夏季休会期后,美国国会众议院开启为期一周的“中国周”(China Week),密集表决了25项与中国有关的法案,其中就有一份“对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意影响基金授权法案”被高票通过。该法案决定:5年斥资16亿美元资助全球媒体和民间组织抹黑中国。

这不是今天才有的行径。早在2021年4月,美国国会就通过了所谓《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其中就提出:2022至2026财年,美国政府每年将拨款3亿美元,用于“对抗中国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

国内一些不法分子也在利用网络兴风作浪。比如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办理涉网安全案件情况。据披露,2021年起,叶某某、韦某某等人,受他人招揽,前往境外电诈园区内,专门从事针对境内居民诈骗活动。期间,通过沈某某等人搭建公众号、直播平台、虚假投资平台,并邀请知名股评人蔡某某在短视频平台以直播方式,先后将被害人引流至其他平台,以推荐投资方式诱骗被害人在虚假投资平台“投资”并向该诈骗集团控制的账号转账。

这些金融跨境诈骗案的背景往往非常复杂,它们误导社会公众舆论,威胁人民财富安全,消耗国家经济实力,我们应深挖、严惩。

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在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工作中,涉金融领域的舆论安全问题尤需重视,这是做好预期管理的关键。我们要大幅提高对经济和金融舆论的甄别力、管理力和战斗力,有效弱化针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舆论攻击负能量”。

在此建议:第一,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积极发声,加大利好市场的权威政策的解读力度和经济金融舆论引导力度;第二,金融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更需采取措施,提高专业金融分析师的站位,特别是针对资本市场这样的公众投资市场,更要加强引导,逐步建立对中国经济金融的正向预期。

责编:姚坤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