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当地时间9月12日(周四),欧洲央行宣布下调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其中存款机制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50%,主要再融资利率和边际借贷利率均下调60个基点至3.65%和3.90%。新利率将于9月18日生效。这是欧洲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降息。
在俄乌冲突爆发,尤其在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爆炸之后,欧洲央行基于欧元区能源价格暴涨和由此引发的物价暴涨,2022年7月至2023年9月期间曾连续10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450个基点。现在缓解了吗?的确有所缓解。尤其是今年4月份之后,欧元区的原油供给不断增加。为什么?因为俄罗斯打开了从土耳其通往欧洲的石油运输线。
基于能源价格下跌,整个欧盟国家的CPI从2003年8月的5.2%,已经降至今年8月的2.2%,此前7月是2.6%;同期,扣除能源与食品价格之后,欧盟的核心CPI也降低至2.8%,较7月的2.9%更低。但是,这样的物价趋势是否可持续?在降息之后,欧洲央行发布声明指出:通胀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再次抬头。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由于工资仍在快速上涨,欧洲央行尽管做出了降息动作,但依然表示:决心确保通胀率及时恢复至2%的中期目标,并将在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时间内保持政策利率足够紧缩。
按照俄乌冲突爆发前欧元区经济状况,欧元区根本没有大幅加息的理由。但受俄乌冲突和北溪2管道事件影响,能源价格的数倍涨幅迫使欧洲央行大幅加息,但此举却为欧洲经济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有分析认为,基于大幅加息和能源价格暴涨,金融资本从欧洲逃逸超过1万亿元欧元,同时还有难以计数的制造业资本逃离欧洲。
最新数据显示,8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终值为45.8,虽然略高于初步估计的45.6,但仍处于收缩区间。实际上,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元区制造业活动持续处于萎缩状态。而欧洲央行最近也下调了欧盟2024年、2025年及2026年GDP增速预期,分别为0.8%、1.3%和1.5%,均较6月预估下调了0.1个百分点。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经济表现持续疲弱。德国8月制造业PMI终值仅为42.4,明显拖累了欧元区经济。
更值得注意的是:欧元再次降息后,美元与欧元利差已扩至175个基点。这为美联储降息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因为,欧元在美元指数中占有57.6%的最大权重,如果欧元因利率远低于美元而导致欧元走弱,美元指数势必获得支撑。也就是说,就算美元降息25个基点,美元指数也不会因此出现“失控式暴跌”。
当然,如今全球金融市场的情况未必常规可释。比如,欧元再次降息之后,欧元不贬反升,美元指数也因此而下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最近走势也很“异常”,无视美元指数是涨是跌而不断升值。很显然,这是外汇资金不断流入中国的表象,但人民币贬值预期是否会因此变成升值预期?
欧元区两次降息,加上美元降息预期,再加上欧美股市最近的下跌走势,会促使一些中国企业,把曾经存放境外的套利资金拿回国内结汇,这恐怕是最近人民币无视美元走势而不断升值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从7月底开始的银行结售汇情况已经表露出这样的迹象。这个时候,需要加大人民币汇率管理力度,避免外汇市场出现“企业越多结汇,人民币越升值;人民币越升值,企业越多结汇”的简单循环,导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中国是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汇率稳定最符合实业愿望,单边贬值和单边升值都是“双刃剑”。
责编: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