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协同效应,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中国经济周刊》 特约评论员 葛丰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部地区“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6—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1%,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6年的19.4%提高到2023年的21.6%。

站在更高起点,中部地区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前提之一就是要充分挖掘自身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度对接,切实通过协同效应汇聚各方资源力量,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与其他经济区域相比,中部地区更应该并且更利于依托区位优势发挥协同效应的独特性在于:

第一,中部地区位处国内市场中心位置,是实现全国范围内区域与区域间梯次起飞 “雁阵模式”的必要过渡与联结地带,在推动实现东西部、南北方要素自由流动,达到“全国一盘棋”视野下最优产出水平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枢纽与桥梁作用。

第二,中部地区各省份在多个出入方向上,或者相邻毗连,或者本身处于国家一系列重点发展战略大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以及广大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各省份可以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深度对接、全面融入不同区域发展规划,进而还可以在各个战略方向上,借道“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效衔接国内国际市场。

第三,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划分应当基于双重因素,即区域内部相似性与差异性。如果区域内禀赋条件与发展水平接近,那么区域内部较易出现竞争性强于互补性的状况,而中部地区较大的内部差异性,便于其统分结合地发挥各自优势,有序引进东部地区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本,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不断提升区域内协调发展水平。

第四,中部地区自身及毗邻地区资源要素丰富且多元,故而其崛起过程必然承载多任务、多维度战略使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更加巩固。这个“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几乎涵括了全系列生产部门,由此再加之中部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消费端持续释放,共同构成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各产业门类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强大内生动力。

面向未来,中部地区这方人杰地灵的要津之地,可以继续扬优势、补短板,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协同并进征程中奋勇争先、迭创佳绩。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3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