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在中国: 看上的是这个“充满机遇的国度”(合写)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霁瑶 杨琳|北京报道

今天,中国正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开放的市场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更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友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创业的乐土。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相信,机遇就在这里。他们跨越山海,怀揣着梦想与激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旅。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160家,同比增长34.9%,达到近5年来最高水平。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今年1月的报告显示,九成以上受访外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富有吸引力,近七成看好未来5年中国市场前景。

“我相信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国度。”

“消费市场、供应链、创业氛围,这里都有。”

“这样的创业氛围,是中国独有的。”

近期,《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几位远道而来的外国创业者,倾听他们的在华创业故事。

马赫在工作中需要和各国人员交流    受访者|供图

“服务在华创业外国人”的阿富汗小伙很忙

最近,阿富汗小伙马赫有点忙。在澳门出完差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北京,穿梭于各项创业论坛和人才交流活动。《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同马赫连续4天沟通采访时间未果后,他终于在第五天才抽出时间接受采访。

“不好意思,最近一直在开会,又是国际校友人才联盟的事情,又是在做针对外籍博士的服务社群,上百个微信群,每天都收到很多工作信息。”马赫有些抱歉地对记者说。马赫的公司成立于2021年,这是一个针对在华国际人才和企业的服务和孵化平台,为有需求的企业和人员提供创业孵化、商务咨询、资源对接等服务。公司创办的初衷,源于马赫身边在华外国人的诉求——希望在中国留下来,并找到好的工作和创业机会。

“中国很多行业对外国人都很友好,非常开放。问题在于很多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创业环境,比如有些人就不知道在中国能不能开外资企业。”马赫笑着说。“中国有很好的政策,但许多外国人缺乏了解的渠道。我想做的就是帮助外国人了解在中国如何创业,服务那些想在华创业的外国人。”

基于这样的发现,彼时还未毕业的马赫萌生了设立国际性人才社群平台的想法。他于2020年9月,带着创新方案参加了第八届海外人才创业大会(现今国际人才创业大会),获得创新奖。令他惊喜的是,自己还拿到了10万元的企业开办费。

同年10月,北京市朝阳区启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CBD国际人才港。马赫的创业想法也得到了朝阳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的积极回应。有了资金、政府的支持,他创办的公司很快也进入了注册程序,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注册的外资企业之一。

“在我创业的过程中,政府在各个环节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是三方面。”马赫说,“首先政府勾勒了发展方向和产业蓝图,帮助我了解当地政策,认识到未来的方向和发展规划在哪里;其次是为我的创业项目提供了一个初始平台;最后,政府也是很好的伙伴,我们可以利用营商政策和政府资源拓展业务。”在交谈中,记者发现,马赫经常给予条分缕析式的回答,马赫也称自己早已习惯这种中式思维交流模式。

除了对自己的创业经历侃侃而谈,整个采访过程中,马赫既可以和记者谈论最新的时政话题,也能对各项营商政策如数家珍,同时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又有自己的见解。在华10年,马赫已然是一个“中国通”,而这一切都要缘起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

回想2008年,马赫依然兴奋。在那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会上,一位阿富汗跆拳道选手为阿富汗斩获了奥运参赛史上的首枚奖牌,无数阿富汗人为之欢欣鼓舞。“真的太震撼了!当时我和同学们在电视机前,大家都非常激动。北京奥运会让我潜意识里觉得中国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国度。”马赫告诉记者。

2014年,19岁的马赫终于有机会来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并进入对外经贸大学求学。马赫向记者坦言,在申请留学的过程中,自己也面临留学其他国家的选择。马赫相信最终选择中国非常明智。“当时我就对中国的未来非常看好,而且我想读经济专业,我认为要学经济就必须来中国,通过了解这个繁荣的经济体,才能更好理解世界经济。”马赫说。

直到现在,马赫依然相信自己的选择。“我为什么看好中国?因为我非常看好中国的青年。这是一群善良、向上、有责任感的人。只要给他们合适的机会和平台,就可以创造出很多伟大的事业。”

面向未来,马赫对中国也有自己的期待。“我认为在全球的创业生态中,接下来中国要扮演引领的角色,引领全球创新。当下,中国在很多领域提出的解决方案,将不仅推动中国自身发展,更是带动世界更多地区去往更好的未来,让世界共享中国智慧!也因此国际人才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国际人才。”

工作中的蔡奕鸿    受访者|供图

“成熟供应链、庞大市场、创业氛围,中国恰巧都有”

20年前,马来西亚人蔡奕鸿(Eugene Chua)就曾作为英特尔的员工外派到中国,负责英特尔亚洲区域的新材料研发以及包装材料的供应链。或许自那时起他与中国的缘分就已埋下伏笔。

“那会儿环保行业在中国是非常初期的阶段,但当时我就觉得中国的机遇很多。”蔡奕鸿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走到今天,蔡奕鸿用他的经历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如今他在中国创办的企业G-COVE福鹏绿科,已在多个国家布局,公司致力于环保包装全产业链业务。

马来西亚的成长背景,在美国创业一路做到上市,再到中国开公司,在记者近期采访的外国创业者中,蔡奕鸿是创业经历最丰富的一个。上世纪90年代,在马来西亚完成学业后,蔡奕鸿进入美国英特尔工作,从工程师、部门主管一直到英特尔全球环保包装材料供应链负责人,蔡奕鸿在英特尔一待就是10年时间。

2007年,美国贝恩资本看中了蔡奕鸿团队在环保新材料及供应链方面的创新工作。于是,在贝恩资本的支持下,2008年蔡奕鸿和另外两个美国朋友一起创业,成立了一家专注于环保包装领域的企业,仅仅5年的时间,公司就在美国上市。

2017年,彼时中国环保事业正加速迈开步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持续开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蔡奕鸿看中了中国的环保赛道,离开了原来的公司,创立G-COVE福鹏绿科,继续深耕环保领域。回望过去的选择,蔡奕鸿依然相信自己踩中了风口。

“2016、2017年的时候,中国整体的环保意识已经在提升了,政府也出台了很多绿色政策。同时,环保材料所需的成熟供应链和庞大市场规模,中国恰巧都有。”蔡奕鸿说。中国的一切条件都刚刚好,蔡奕鸿相信这为自己的事业提供了最基本的土壤。

“当然还有一点是中国的创业氛围。”蔡奕鸿补充道。20年的时间里,蔡奕鸿去过中国许多城市,他认为许多城市都呈现出积极的创业氛围,“比如上海一直以来都是创业的摇篮,北京能比较早感受到政策动向”。但他最欣赏的还是深圳的创业环境。“这里拥有无数有梦想的创业团队,几乎每天都在想如何创立自己的事业。创业已经深深刻入了‘深圳’的基因中。而且大湾区的环境,非常适合资源的整合。”蔡奕鸿说,也正因如此,他于去年投资了深圳的一家创业公司。

今年正值中马建交50周年,作为马来西亚企业家,蔡奕鸿也参与了许多中马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现场,面对前来“取经”的马来西亚年轻人。蔡奕鸿用“RICE”一词,作为自己在华创业的经验总结。

“R就是Recourse(资源),在中国创业,一定要挖掘自己的资源;I就是Integration(整合),要去整合资源;C就是Customer(客户),要了解你的客户是谁,你的产品在中国有没有群体;E就是Effort(努力),你下了多少功夫、多少精力在创业上,而不是三分钟热度。”

蔡奕鸿认为,外国创业者在中国最迫切的是要了解政策。“很多外国创业者想要将事业落地中国,最大的门槛就是信息壁垒。很多创业者根本不了解政策。而中国市场很多元,不同的地方,政策又不一样,他们就更头疼了。所以对于外国创业者来说,一定要全面了解这里的政策、文化,包括消费观。”蔡奕鸿表示。

“早期有一些马来西亚人来中国创业,最终以失败告终。主要是因为他们直接照搬国外经营体系,没有因地制宜。所以我更倾向于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来共同创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外国创业者更了解中国市场,也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资源和支持。”蔡奕鸿说。

刘美希在各类活动中宣传印度和中国文化    受访者|供图

“深圳是一座给予全球年轻人机会与梦想的城市”

“看到我的国家展位,我怎么能不开心呢!让我们看看今年他们带来什么产品。”不久前,来自印度的刘美希作为自媒体博主带领网友参观了深圳文博会。

一头秀丽的长发,一袭艳丽的蓝色纱丽,让视频中这位年轻的印度姑娘看起来格外美丽。她兴奋地介绍集合印度和中国风格的服装、印度风文创产品,带观众品尝特制的玛萨拉茶,向大家介绍着印度文化。

刘美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文博会。作为上合组织国家印度代表、金砖国家印度代表,这样的场合对她来说并不陌生。

刘美希在中国已经11年,如今,27岁的她拥有三个身份——自媒体上收获一批粉丝的“文化达人博主”、帮助外国人在华创业工作的“志愿者”和公司职员。

刘美希2013年第一次来中国,在深圳读本科。毕业工作3年后,在深圳大学念了国际管理研究专业硕士。用她的话说,某种程度上,她和深圳一起成长,见证了深圳的发展。

深圳国际化的人文环境、商业环境给刘美希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刘美希和中国的缘分要早得多。她的父母曾在深圳做了20多年生意,她从小耳濡目染,“小时候我就看父母经常在中国、印度之间来回跑,听他们在家里聊中国的生意。”

现在,刘美希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深圳多区的外国人就业居留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合作,帮助在华外国人创业、生活。

刘美希介绍,深圳每个区都有这样的服务中心。他们经常会发一些问卷,收集外国人在华的常见问题,比如签证、创业、求职、办活动、税收等,服务中心都可以帮忙解决。

“我在深圳生活了很长时间,很了解外国人容易遇到哪些困难。我经常思考,如何帮助外国朋友,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为此,我已经和深圳南山区合作了两年,为解决外国人在华工作生活难题出谋划策。”

今年4月下旬,南山区举办国际化实习就业双选会,有50余家企业参与,为400多个留学生提供了工作岗位。“我本科毕业的时候还没有这种平台。”刘美希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为她所在公司招聘了一名实习生,“这对很多不知道如何找工作的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她说。

27岁的她,还是深圳华强北一家电子供应链公司的海外负责人,主要负责电子显示屏销售。“我能说印度语、英文、中文,还能说印度6个地区的方言。同时,我了解中国的商务环境、熟悉不同文化的交流。”刘美希表示,这是她能顺利留在中国工作的原因。

“我的老板是中国人,但是给了我很高的职位。而我在公司属于年轻职员,这一点我曾经很奇怪,后来发现,他看重的是员工的能力和优势。在中国,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所有人都有公平发展的机会。”刘美希是公司的第一位外籍员工,在她之后,有更多的外国人加入公司。

此外,刘美希还称自己为文化达人,她经常与深圳的外事部门或服务中心合作,在一些大型活动代表深圳或印度传递当地的文化。第八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2023年大湾区—东盟经济合作(前海)论坛、上合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都有她的身影。上个月,她参加了深圳第五届“咖啡唤醒节”,视频中的她,用流利的中文介绍当地咖啡文化,爽朗又自信。

“深圳是给予全球年轻人机会与梦想的城市,它给予每一个人机会,就像一句熟语所说——来了就是深圳人。现在这里已经变成我的家了。”刘美希非常感谢中国在她成长和工作中给予的支持,“现在当我出差时,人们问我来自哪里,我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是深圳。”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2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