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和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外籍人士来华愈加方便,各种“说走就走”的旅程或将越来越多。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重点工作时强调: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优化支付服务。
2023年11月,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2023年11月,我国对挪威公民实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至此,中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增至54国。
2024年1月,与新加坡签署互免签证协定。
2024年3月,与泰国互免签证,对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
2024年6月,宣布将把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纳入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
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这一系列部署和政策落地,再次彰显中国加强开放合作的姿态和诚意。
认知中国 眼见为实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姚坤 | 北京报道
近日,来自新西兰的Ross和Jeremy从莫斯科飞抵上海,准备转机去奥克兰。刚落地时他们大概不会想到,两小时后,自己会在上海豫园与其他游客一起品尝南翔馒头、肉酱馅饼、四喜烤麸以及手工麻球。
促成这趟“说走就走”旅程的,是上海最新推出的“入境免费半日游”项目——入境游客落地浦东机场后,在双语导游带领下,半天时间免费游览上海豫园、外滩、黄浦江等必到景点。据悉,自今年4月15日推出以来,这一免费半日游活动已吸引了大量国际旅客参与。超过80%的国际旅客在享受落地免签政策的同时,选择参加这一活动,其中欧洲地区旅客占比约80%。
让世界对中国“眼见为实”,第二次“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在我来中国之前,我听到的和我在美国接触到的中国人都是和蔼可亲的,每当他们谈起中国的时候,无一例外都很骄傲,这让我对这个国家更加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地方的人了解很多目的地背后的故事,有点像游戏中的‘隐藏副本’。”在南加州读研的Kathleen Leslie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这是她第二次来中国,“上一次来中国旅行也证实了我的观点。无论是与当地人一起享受一杯茶,还是在公园里和大家打太极拳,都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是驱使我再次返回中国的原因之一。”
“免签就是让大家眼见为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免签国家的人员来中国越多,他们与亲朋好友分享的内容越多,发到社交网络的内容越多,就能使更多人看到真实的中国。他们可能会发现中国不是西方某些媒体说的那样,这种民间力量宣传的效果很好。”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也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了入境游对树立我国国际形象的重要作用:旅游的最大特点是人员往来,每年约1.45亿人次的入境旅游规模,让海量境外人士亲眼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壮丽山河,这种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效应远超任何媒体的宣传报道。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促进人员交往的意义非常大,从最宏观的层面看,能够拓展夯实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基础,甚至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飞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西方某些媒体在抹黑、打压我们,但外国朋友来中国看一看,这种信息差就会填平,自然会发觉以前接触的信息太片面。”
实际上,多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的专家都表示,免签以及让外籍人士来华工作、生活、旅游更便利的各种开放措施,能让中外人员交往更密切,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入境游一直和对外开放绑在一起。我国上世纪80年代发展旅游,就是从入境旅游开始的。当时确定了对外经济开放,对内经济搞活。”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经管学院教授张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入境游对经贸发展的促进作用,“那时,一些发达国家愿意把一些非核心技术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入境游等形式的开放,让外资了解了中国社会和营商环境,为改革开放创造了通道,当时有一句话叫‘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张辉认为,发展入境游不仅仅是收入问题,也是在“反脱钩”“反围剿”背景下促进人民外交,这是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稳定器。不来华,就不容易知华和亲华。不来华,不了解中国,就容易受到西方某些媒体负面宣传的诱导。“发展入境游,可以产生巨大的开放效应,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这点来讲,这也是第二次‘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张燕生认为,在地缘政治冲突和“脱钩”“断链”风险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非常重要。要反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应对地缘政治冲突和大国之间的竞争对抗,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扩大和加快推动商务活动的单方面免签。要想办法让社会各界之间来往更便利、交流更紧密。
“单方面免签的工作进度还可以更快一点、免签国家的范围还可以更大一些。一些和中国有紧密经贸往来,免签需求迫切的国家还没有被纳入。外国工商界要来中国做生意,来中国投资,若来华还有很多困难,如一个月以上的等候时间、排长队等待面签、填写复杂的签证表信息等,不利于展示我们现代化大国的胸怀。”张燕生说,“免签对文旅、留学、商业活动往来都有积极影响。外资在中国有巨量的商业规模,不来中国的话,怎么管理企业,怎么管理资产?所以免签,让人家来,应该是最基础的一步。”
像当地人一样旅行
北京亮马河玩桨板的外国人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服贸会上医疗器械展区的外国人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老外在中国越玩越“深”,2024或成为入境游“新元年”
“签证便利化政策对于入境旅游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副研究员刘祥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在疫情之前,中国签证难是全球主要客源市场游客的‘共识’。签证便利化政策推出后,直观地提高了部分国家公民来华旅游的便利性。”
“应该说,2024年是中国入境游的新元年。”张辉分析说,“从2008年以后,旅游事业的重心放在了国内旅游,入境游地位相对下降了。但从去年底到现在,一系列重要会议、文件,还有对外开放和入境游方面的政策,体现出决策层的重视。”
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4月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3倍多,累计签发外国人签证证件46.6万人次,同比上升118.8%;免签入境外国人198.8万人次,同比上升266.1%。
多家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的旅游行业企业均反馈,入境游业务正在恢复,免签政策带动效应明显。
携程集团副总裁秦静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入境游订单同比2023年增长超4倍,带动海外品牌Trip.com收入同比增长80%。相比2019年,今年前5个月,该公司入境游订单较2019年同期增长三成。
2023年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在携程平台上,今年一季度,上述6国入境中国游客总计同比增长约6倍。其中马来西亚增速最高,约9倍;其次是法国、西班牙,同比增长约4倍。今年2月9日起与中国相互免签的新加坡、3月1日起与中国相互免签的泰国,一季度入境游客增长也比较明显,分别同比增长超10倍和超4倍。
陕西利行国旅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自从2023年初重新开放入境旅游以来,该公司入境旅游业务在逐步恢复,和疫情期间相比,有了质的变化。该公司入境游主营市场是俄罗斯、欧洲、中东和非洲。疫情后,俄罗斯市场恢复速度远超其他同类市场,2024年开始,欧洲市场也在乐观恢复中。
锦江旅游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相较疫情期间接近停滞的情况,入境游业务已有较大幅度增长。在诸多入境旅游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后,入境游发展大趋势的确是加快恢复、日益向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入境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打卡,而是向深度体验文化转变。
秦静介绍,体现中国现代化及科技水平的项目也受到境外游客欢迎。从门票订单量看,上海磁悬浮列车、广州塔等,位列一季度境外游客热门项目前二十。境外游客去传统热门目的地之余,也开始“入乡随俗”。有的去做中医推拿、足疗,有的到农村吃酒席,感受乡土中国;有的身穿民族服饰,体验少数民俗风情;甚至天水麻辣烫、村BA(村级篮球赛事)现场都有外国人身影。
陕西利行国旅称,2023年以来,该公司接待的外国游客不再仅仅是为了旅游而来。一部分客人兼顾商务和旅游,在中国寻找新的商机,洽谈合作之后进行旅游休闲放松。该公司推出的一些体验类项目,比如长城上用餐、上海直升机游览、杭州采茶/炒茶活动、太极课程、中式茶艺等,大受好评。
但也不能低估入境游恢复过程中面临的阻力。
锦江旅游透露,如果与2019年相比,该公司入境游业务恢复程度在国内、出境和入境三大业务板块中排名并不靠前。
陕西利行国旅则介绍,该公司入境游业务和2019年相比仍有不足,2023年全年接待量、销售情况是2019年的30%~40%。
高舜礼认为,三年疫情对各国入境旅游都有明显影响,原因一是国际交通的锐减或阻断,二是各国居民收入下降,三是出游心理受影响。“我国现阶段入境旅游仍处于努力恢复的发展阶段,距离疫情前的2019年还有不小距离,尤其是外国人的入境人次。‘寒冷’需要逐步消融。目前中国和一些国家之间的航班频次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票价居高不下仍是影响出游的一大重要因素。”他说。
入乡随俗的老外对成都的老茶铺和盖碗茶特别钟爱
提升便利化程度,加速入境游产业链恢复
“和国内旅游相比,和欧洲、美洲的入境游相比,我们的入境游恢复并不亮眼,可见未来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潜力很大。”张辉说。
要促进入境游加速恢复,首先要将在疫情期间被打乱的产业链重新建立起来。
据张辉介绍,境外游客来中国旅游要借助于国外大型旅游批发商。“世界上很多大旅行客源组织商,把我们入境旅游的产品和线路下架了,所以来中国的老外,大团队很少,主要是散客。”
他分析称,国外组织客人的批发商、国内的接待商,包括导游队伍、领队队伍等,这构成了一条产业链。大的批发商不做中国线路,不做中国生意,产业链就断了,而国内特别大的旅行社也把重心都放在出境旅游上。
陕西利行国旅在分析当前入境游恢复难点时也提到产业链问题:因疫情原因,许多境外旅行社纷纷宣布关门停业,客户源减少,外语导游队伍青黄不接,外语类院校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相关行业。
另一个制约入境游恢复的因素,在于旅游形象问题。
刘祥艳分析说,国内旅游在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是把双刃剑,产品创新和目的地升级为入境旅游提供了新产品和空间场景,但也对入境旅游带来一定程度的挤出。很多旅游目的地由于过度拥挤而让国际游客望而止步。
“近一两年国内旅游出现了淄博现象、哈尔滨现象,大家都认为很好,觉得人气恢复了,旅游恢复了。但外国人的看法可能不一样,老外非常反感扎堆。”张辉分析说,“如果老外都认为中国旅游都是黄金周那种人山人海的情况,他敢来中国旅游吗?这就是中国旅游国际形象的一个问题。”
此外,提升便利化程度,也是加速入境游恢复发展的关键。
秦静建议,下一步推动入境游发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签证的便利性。比如,考虑给更多富裕国家提供免签或者电子签证的便利。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提供电子签证服务,基于中国目前的技术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让绝大多数申请者通过网络获得电子签证并大幅提高签证的便利性,是完全可行的,甚至有能力比大多数国家做得更好、更便捷。
锦江旅游相关负责人表示,支付方式、景点预约、境外游客火车票购票等必要的行程准备工作,还存在亟待疏通的“卡点”“堵点”。尤其是景点预约,随着旅游需求恢复,成为当下一大痛点。部分热门景点不设团队预约通道,或者在法定节假日关闭团队预约通道,所以接待入境旅游团需要提前走线上散客实名预约,无法保障游览项目正常进行,一旦出现问题,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就会大打折扣。
该负责人说,火车购票亦有类似问题,受到组团周期影响,境外游客身份信息往往难以提前收集完毕,可能导致一个团队不在一节车厢,甚至因火车满员,团队只能分乘两班火车的情况,也会明显降低旅游体验。
Kathleen Leslie解释自己为什么第二次来南京时选择了导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便利性:“除了带领我们到访各个景点,最重要的是导游是回答关于南京文化和当地生活许多问题的极佳资源。导游还可以帮助解决从用餐到交通的各种问题,如支付、叫车以及在国际酒店的交流。”
据报道,文化和旅游部已经在和相关部门进行梳理,出台促进政策,力求打通堵塞环节、解决难点问题,推动入境旅游便利化。
在推动入园便利化方面,文化和旅游部门将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同时发力,便利游客购票入园。线下,将推动所有旅游景区保留人工窗口,提供线下购票服务;线上,将推动重点旅游景区线上预约程序提供英文界面,需要实名预约的,扩大认可使用的身份证件范围。
在优化入境支付环境方面,文化和旅游部将进一步推动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建立受理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对旅游景区、度假区、文博场馆、文娱场所、星级饭店、文商旅综合体等重点文化和旅游场所场景进行支付便利化升级。
在双语导游的推荐下,Jeremy尝试了上海灌汤包,抿嘴笑着向导游做出OK的手势。
“在豫园漫步,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中国。这里不仅有美丽的园林景色,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Jeremy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在YouTube和TikTok视频上看中国是一回事,到这里来真实体验则是另外一回事。”
在豫园游览时,导游用英语向Jeremy和Ross介绍,在中国古典园林里,窗户又有“取景框”或“借景”的概念。随着中国继续坚持高水平开放,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将像Jeremy和Ross一样,通过入境这一最直接的窗口,亲身实地观察体验如今的中国。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