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近日,中国宣布将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纳入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不断畅通外籍人员来华渠道的切实举措,彰显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和诚意,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开放包容、自信自强的中国。
从直观可见的效果来看,受益于持续优化的入出境和停居留政策环境,今年一季度,有近1310万人次外籍人员进入和离开中国,这一数字与2023年第一季度相比已经增加三倍有余;同期通过上海口岸入境的外国人中,有23%来自享受免签待遇的国家,如果把过境旅客也计算在内,那么在上海免签证入境的外国人占比达到78%以上;此外,今年端午节期间,全国边检机关共计保障575.2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其中外国人出入境50.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7%……
不断密切的人员往来与交流,除了拉动旅游消费等直接贡献,更可以在更宽广的领域,产生收益深远的衍生效应,其中包括:
其一,中外人员往来工作的便利化趋势,有利于推动国际经贸活动高效、快捷交流交往, 满足快节奏、高频次的国际交流交往迫切需求。这种人员的密切往来,将带动商品、服务、资金、信息等资源要素的广泛流动。
其二,在所有全球配置要素中,人的重要性无疑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经历40多年高速发展后的现阶段,中国在要素禀赋结构中的相对短板,已经集中到技术底蕴与生产率环节,而技术底蕴与生产率环节的迅速改善,必须有赖于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人才集聚,因此也就必须针对这种集聚要求,积极推动各国人员顺畅便捷跨境流动,并且不断打通外籍人员来华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卡点堵点。
其三,开放促进改革,这是中国40多年发展历程中最宝贵的经验之一。促进中外人员往来工作,不仅其本身就需要持续推进签证、移民等管理服务改革和政策制度创新,而且通过人这个复杂多元化需求的最终载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倒逼自身进一步适应与引入国际化的市场规则与体系,提升全系列规则、规制的统一性、开放性与有效性。
其四,从更广大视野来看,不同文化间的了解、理解、互助、融通,理应成为人类活动中更重要的内容。通过密切人员往来,消除不必要的隔阂和误解,推动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实则就是在用最切实的行动,反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逆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利益提升与全面发展,注入更大信心与动能。
总之,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在全世界目光验证下,不断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