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庭阳
“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将会对冰雪经济起到强劲的支撑作用。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需求,拟出海企业应结合当地实际,以合资合作、互利共赢的模式实现市场规模的扩大。”5月25日,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在第十九届中国经济论坛的“新质生产力塑造冰雪经济新优势”分论坛上表示。
冰雪旅游消费成本高于传统旅游。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为冰雪旅游提供充足的客源。
我国开放型经济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霍建国认为,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去积极应对这些新挑战,其中包括:一方面要靠内循环牵引外循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要靠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在参与国际循环中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促进高水平开放,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的开放规则
“这两年,吉林的经济发展和外贸的高增长拉动密切相关,和经济的高水平开放密切相关。”霍建国这样评价吉林的经济变化。外贸的高增长和出口拉动,使吉林经济增长上了一个台阶,激活了吉林制造业活力,进而促进就业、消费增加。
数据显示,吉林省2023年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7.7%,增速居全国第9位。出口同比增长24.9%,增速居全国第5位。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3.2%。
今年第一季度,吉林省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5.5%,增速高于全国10.5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红旗和奥迪整车以及零部件进出口和自主品牌整车出口的拉动,企业‘走出去’拓展新客户、抢占新市场效果更加凸显。”吉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解读今年一季度数据时说。
“当前要特别注意,落实好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任务,要培育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霍建国建议,我们应该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开放规则,例如基本代表了国际高标准开放体系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PTPP),我们应给予高度关注。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2023年11月介绍,中方于2021年9月正式申请加入CPTPP,并积极推进相关进程。中方已对协定全部条款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和评估,梳理了可能需要采取的改革举措和涉及修改的法律法规,并在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主动先行先试。目前,中方正按照加入程序,与各成员进行沟通和磋商。
霍建国总结,积极对标CPTPP,既是为了应对国际复杂环境,也会对国内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外贸外资发挥积极的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霍建国对优化营商环境也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表示,前些年东北发展速度稍慢,有人认为是结构调整必经阶段,也有人认为是民营经济比例较低的原因,但更要从营商环境上要作一些反思。
近两年东北经济的积极变化,与营商环境的改观有密切关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今年4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督查调研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优化营商环境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
吉林省积极发力优化营商环境。该省2024年重点工作包括,大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以经营主体和群众感受为标准,实施营商环境优化重点行动,持续打造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公开透明法治环境、竞争有序市场环境、保障有力要素环境、诚实守信信用环境、合作共赢开放环境。
今年2月公布的《吉林省2024年营商环境优化重点行动方案》要求,聚焦经营主体需求,以经营主体感受为标准,变“政府端菜”为“企业点菜”,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组织实施一批创新性、突破性、牵引性务实管用举措和激励性政策,进一步引导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吉林这两年的变化与优化营商环境有很大关系,出现了人才回流、投资增加的苗头,这说明大家对吉林发展环境是认可的。”霍建国总结。
霍建国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吉林市基础设施完善,市容建筑和谐,交通井然有序,宽阔的松花江从市内流过,绿化也做得很好,“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较高,人们到了这里感觉很舒服。这就是人文营商环境好。”
当前,吉林应抓住时机,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使更多资本和投资者关注吉林。“营商环境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来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这是一种良性循环。”霍建国说。
针对企业出海在国际贸易中遇到的问题,霍建国从国际贸易角度做分析,并给出相应对策。
“我们要有新的应对思路。”霍建国长期从事外经贸管理及政策研究工作,曾多次参与中国入世谈判工作和APEC工作,他给出自己的建议。我们应该多走合资合作的道路,我国车企到海外拓展市场,不要走独资经营的模式,而是要积极寻求合资合作的模式。
具体做法是,我国车企应保证自身在股权方面的地位,积极吸收当地企业入股,双方都可以在合资项目中得利。虽然中国车企在当地投资项目中股比少一些,但省下的资本可以投资到其他地区,开拓更多潜力市场,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会减少可能产生的贸易摩擦,同时有利于国内企业开拓更广阔的新兴市场,有效扩大市场份额。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