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关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5月25日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经济论坛“新质生产力驱动现代化农业新发展”分论坛上,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昌军说。
孙昌军提出,新质生产力在为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他表示,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具有技术和资本密集的特点,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者等多方合作。希望能够与产业链上各方一道,探索更具竞争力的农业产业模式,共同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条件。
双轮驱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引进智能农业设备、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优化生产决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传统农业模式根本性革新。”孙昌军表示,近年来,中联重科以智能农机+智慧农业双轮驱动,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现代化农业新发展。
不断优化升级的现代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装备保障,更是现代化农业的坚实支撑。当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孙昌军表示,在智能农机方面,中联重科已经形成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品布局。目前已建立了拖拉机、抛秧机、插秧机等11大系列共127款主销型谱的产品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方式的改变。在农业领域,则意味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孙昌军介绍,中联重科智慧农业的核心,就是围绕作物健康成长,低成本、多维度采集农业海量数据,搭建数据采集体系,通过算法、模型对作物全生长季进行管控,实现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和智能作业,最终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
“智慧农业是推动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孙昌军介绍,在推进“数农融合”方面,中联重科构建了“天、空、地、人、机”五位一体的数据采集体系,达到农作物“耕、种、管、收、储”全过程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智能作业,实现大田种植的节肥减药、固氮减排、省工提效、稳产增产。以中联峨桥智慧农场为例,经测算,智慧农场的作物种植在化肥、农药管理上,比普通管理田块共节约成本约108元/亩、增产10%~15%、减少氮肥用量约20%、减少农药使用量约30%。
“三个一体化”发展农业产业
2014年,中联重科正式进入农业机械行业。
经过10年的发展,如今农业已经发展成为中联重科三大战略板块之一。据孙昌军介绍,近年来,中联重科通过“三个一体化”发展农业产业,即工程机械与农业机械技术一体化创新、智能农机和智慧农业一体化发展、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一体化统筹,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目前公司的农机研发制造基地分布在湖南、安徽、河南、吉林,以及北美和欧洲多地,是工信部农业机械链主企业。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据介绍,在研发农机技术和产品方面,中联重科实施工程机械与农业机械技术一体化创新:以工程机械的技术、制造、市场和管理优势,助力农业机械高端、智能、绿色化的高位突破。公司依托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11个共性技术研究所,统筹工程机械三大百亿级事业部资源,分别牵头负责拖拉机、水稻机械、玉米机械等核心产品线的研发制造,将新能源、新数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农机装备,打造了一系列高端、智能、绿色农机产品和一批补短板农机产品。
同时,中联重科坚持智能农机和智慧农业一体化发展。公司以智能农机为载体,以数据为纽带,以农艺为场景,实现全环节覆盖、全地域覆盖、全数据打通,智能农机+智慧农业双轮驱动发展。在农机装备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拖拉机、小麦机械、水稻机械、玉米机械的实践中,推出人工智能农机产品,在北斗导航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加持下,大马力拖拉机无人作业精度误差可控制在2cm以内;在生产种植端,实现农作物“耕、种、管、收、储”全过程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智能作业;在管理平台端,搭建农机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和智慧农业平台,实现农机、农艺、农信三网融合。
通过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一体化统筹,中联重科在农业机械稳链强链方面也成效显著。公司充分运用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的互联网思维,利用中联重科海外子公司德国RABE(拥有134年悠久历史的农机具企业)、意大利CIFA(全球知名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等海外基地,推动国内国际市场在技术、产能等方面相互促进,形成稳链强链的一体化。
“中联重科将持续依托自身优势,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超常规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健康、快速发展,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孙昌军表示。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