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5月25日至26日,第十九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吉林省吉林市举办。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现代化农业新发展”分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宋洪远,就如何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等话题和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他认为,吉林要聚焦关键领域,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同时要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进而推动农业走出去。
农强方能国强,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吉林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1.33亿元,同比增长3.0%。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9.5%、2.4%、17.5%和19.2%。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我们正处于新质生产力孕育和形成的战略机遇期。吉林应抓住机遇,努力发展原创性技术,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同时,应更加重视农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吉林农业强省建设。农业转型升级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应针对农业发展中的卡点和堵点,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宋洪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培育新质生产力。“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经过多年奋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已跨入世界第一方阵,但仍需努力缩小与世界农业强国的差距。”宋洪远说。
他建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可从五个方面着手:第一,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发展急需为导向,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第二,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推进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第三,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第四,打造生态低碳农业产业链,健全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推进农产品加工绿色转型;第五,精准突破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农机装备研发力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宋洪远表示,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潜能,加强农业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要改进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他特别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农业走出去要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统计资料显示,吉林市不断完善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变“土特产”为“金字招牌”。目前吉林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产业强镇9个、国家级特优区2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3个,在全国名列前茅。吉林市具备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永吉柞蚕蛹虫草、万昌大米、舒兰大米、黄松甸黑木耳、桦甸黄牛肉等先后被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舒兰大米入选国家优质粮食区域公用品牌传播案例。
本次论坛展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土特产”,如优质大米、中药材、食用菌、山珍食品和白桦树汁等,令参会嘉宾印象深刻。
宋洪远认为,扩大吉林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突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农产品只有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才能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后,尤其要注意不能搞同质化生产,保证产地和品质供应,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只有建立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减少损耗和浪费,提高运输和配送效率,才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宋洪远说。
这次论坛不仅综合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还从不同板块如农业、工业、休闲旅游业等方面展示了吉林市的最新产业发展情况,让参会嘉宾对吉林市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有了新认识。宋洪远认为,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在政策和实践的推动下,我国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物流业、农村现代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加快发展,农村形成了多产业、多业态发展的新格局,令人倍感振奋。
“与过去相比,吉林的市容市貌、村容村貌和人们的精神风貌都有了很大改变,展现出了新作为、新气象。吉林市的山水林田湖自然条件好,科技教育人才支撑能力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快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都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宋洪远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