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原副主任吴秀媛:数字技术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5月25日至26日,第十九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吉林省吉林市举办。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现代化农业新发展”分论坛上,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原副主任吴秀媛就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话题和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她建议,要走出一条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粮食增产、产品提质和品牌增信的新路子,助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技术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转型升级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三个重要衡量指标,即量、质、信。‘量’对应的是粮食安全问题,‘质’对应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信’对应的是产品及品牌的信用问题。提升农业的量、质、信,关键要靠数字技术。”吴秀媛说。

吴秀媛表示,从2010年,农业农村部就启动了数字技术助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研究切口选在空天地一体化。

吴秀媛以公安部门的“金盾”系统进行类比,该系统的“锚”是身份证,而农业农村部也有自己的“锚”,这个“锚”就是“地”,扩展而言就是包括耕地、设施用地、水面、林地、草场等农业资源。

“如果我们以一个特定的土地单元为对象,那么在田野采集形成地面数据,称为地网;从空中采集则形成空间数据,称为天眼;再按时间轴定期采集,就可以获得过程数据,也被称为模态。将这些数据资源落到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就可绘制成一个‘数据沙盘’。地网、天眼、模态、沙盘结合到一起,相互作用,周而复始,基本可以动态反映出农业的发展面貌。”吴秀媛形象地介绍。

她认为,实践证明数字技术能够助力农业转型升级,高空、中空、地面三类数据各有优势,三类数据上图入库,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叠加分析,等于有了“火眼金睛”。“上图入库的过程,称为‘资源一张图’。农业领域的信息化需求既大又广,这就需要‘一张图’加载的数据丰富、完善、有质量,这样才能进行大数据分析,并精细化应用服务。”她说。

吴秀媛表示,系统、数据库和客户端属于平台建设和维护等公益服务,这个任务的承担者是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建设和维护主要靠政府,信息的供给和应用则需要农民或涉农主体参与,如何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收集运用这些数据,完全靠农业农村部门自身支撑不现实,事实上也没必要,需要坚持开放思维,一方面做好自己的事,让自身有价值,另一方面也要与相关部门及各方开展协作,实现数据的充分交换与共享。

“一图五通”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当有了“资源一张图”以后,该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更好地服务农业与农民呢?

吴秀媛认为,需要谋划好数据共享系统,或通过通用接口、中间库,广泛开展数据交换与共享。这个交换系统,也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共享一网通”。

有了“共享一网通”,还需要“应用一站通”,即建设一个专用的客户端,精细采集农民的信息需求,云与端共同发力,让农民享受更高质量的服务;然后再建设好“信用一证通”,给守信者证明、为诚实者背书,约束诚信度不高者,起到惩治假冒伪劣者的作用;再与金融系统合作开发“金融一卡通”,将精准的数据与信用认证系统连接起来。同时,农民与市场基于信用的连接,可以借助12316(农业农村部公益公共专用服务号码)的品牌知名度,推出服务“连接一号通”。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图五通”。只有真正做到“一图五通”,才能将数字技术应用好,助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吴秀媛特别强调,要实现“一图五通”,需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以服务农民为本,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这样才能增强农民对智慧农业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促进智慧农业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她表示,农业工作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努力,需要从业者们保持耐心和决心,持续推进各项工作;要坚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条件好的县、乡、村可以推动“一图五通”以及更多的应用落地,条件不完善的地区,则可以实现“一图”“一通”“二通”……稳步推动应用和服务落地。

“这次来吉林开会调研,看到了吉林的新容新貌,吉林市既有基础、条件,同时又符合新质生产力驱动现代化农业新发展的总要求。希望吉林市以‘空、天、地、信、品’为方向,突出以地为锚、以算为本、数据驱动,走出一条智慧农业促进粮食增产、产品提质和品牌增信新路子;持续推动新技术运用,抓住机遇,将先进的AI技术与丰富的农业数据和应用场景相结合,为智慧农业注入新的动力和创新元素,探索开创智慧农业的吉林模式。”吴秀媛如是表示。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1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