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证监会《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出台之后,网上开始出现了大量视频:以授课名义“圈粉”。表面看,他们是在教授投资者如何从事“程序化交易”,但背后是什么?是选择适宜的客户加入高频交易行列?是把“交易程序”卖给投资者?还是真为投资者服务?
历史地看,这背后可能存在严重问题。第一,即使仅仅是出售“交易程序”,可能也暗藏风险。因为,出售给投资者的“程序”,一定是被安装在投资者自己的“普通电脑”上,这些“普通电脑”是否可以跑赢大型量化交易者所拥有的“专业电脑”?如果我们确信“普通电脑”跑不赢“专业电脑”,那结果会是什么?很显然,只拥有“普通电脑”的投资者必然变成“专业电脑”的韭菜。
实际上,量化交易者为了提高几毫秒、几微秒的交易速度,不惜重金,在交易所附近租用办公室,尽量缩短自己的“专业电脑”与交易所的距离。试问:普通投资者有这样的条件吗?所以,各位普通投资者千万小心,千万不要中计变成高频交易的“更迅捷、更不可控”的牺牲品。所谓“不可控”指的是:你的交易一旦接入程序,一遇市场较大波动,你的财富可能会被瞬间割光,而根本来不及“手工止损”。就算程序设定了“止损程序”,财富恐怕也会在频繁的止损中缩水。
第二,如果是通过授课选择适宜的客户加入高频交易行列,势必放大高频交易规模,放大收割韭菜的力度。所以,证监会必须严格秉承“私募基金不得在公共媒体上宣传获客”的原则,取缔程序化交易网上宣传或变相宣传的行为,尤其针对自媒体平台,这一点则显得特别重要。
总之,股票市场是个巨大利益场,一些人挖空心思,为获取超额利润而构建“零和游戏模式”去收割其他好赌者,实际上,前不久被高度关注的“雪球”产品就害惨一众投资大户,这都是前车之鉴。所以,请广大投资者万勿被市场中的花言巧语迷惑。
责编: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