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毕吉耀:东北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

5月25日至26日,以“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动能”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

在“新质生产力增强先进制造新动能”分论坛的高端对话环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毕吉耀担任主持人,与多位行业专家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与认识。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毕吉耀表示,高质量发展强调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更新改造与转型升级。特别要注重运用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毕吉耀直言,此举牵涉生产关系层面的诸多改革,包括但不限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

“我们需要畅通人才、教育与科技之间的循环,打通其中的堵点,以真正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他表示,这些改革措施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基于对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毕吉耀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选择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毕吉耀认为,东北产业基础雄厚,产业工人和技术队伍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自身条件出发,把有产业基础、市场空间和人才集聚的主业做大做强,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深度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

对此,毕吉耀提出建议:“要结合老工业基地的实际,做符合实际的详细谋划。首先把有资源、有市场、有基础的产业做好;其次根据现有科研条件和自主创新能力,超前谋划未来产业。”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1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