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理性看待超长期特别国债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超长期国债终于面世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按照安排,今年发行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包括了20年期、30年期、50年期,付息方式均为按半年付息一次。首次发行时间为5月17日,期限为3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总额400亿元。随后的5月24日,首期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同样是400亿元额度,同样是固定利率附息债。诚如预期,两期超长期国债市场反映积极,认购踊跃,在4倍有余的超额认购倍数之下,中标利率仅为2.5%左右。

此次发行的两期超长期国债,有一部分通过金融机构的柜台面向个人投资者发售,而总体看,认购也非常火爆,不同网点上,大约6分钟到30分钟则发售完毕。

所以总体看,两期超长期国债的发行非常成功,不仅展示了国债作为一种特殊金融商品的魅力,同时也体现了多年来国债市场化改革成就。当然,过程中并非没有瑕疵。比如30年期国债上市首日疯涨,两次触及“临时停牌”。5月22日9时30分00秒,24特国01盘中成交价格上涨达13.1%,报113.101元,首次停牌,10时00分恢复交易;之后,24特国01继续猛涨,8分钟后第二次触及“临时停牌”,盘中成交价上涨达25%,报125元,按规定,停牌后直至15时27分才恢复交易。

第二天,5月23日,深交所“特国2401”跌15.91%报100.654元,成交额2195.62万元;上交所“24特国01”跌0.73%报100.578元,成交额7.22亿元。之后,超长期国债市场交易归于平稳,价格回归正常。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幅的涨跌?到现在,权威部门没有给出结论。但这样的市况却给“畸形市场言论”带来了狂欢的借口。有人说,超长期特别国债暴跌;有人说,超长期特别国债风险巨大;甚至有人说,超长期特别国债埋杀投资者。一时间,各色煞有介事的“妖风”扑向超长期特别国债市场,极尽诋毁之能事,这当然会给投资者、尤其是那些不明就里的老百姓带来认识上的冲击。

针对超长期国债的“异常市况”和“畸形言论”之间是否存在“特殊关系”?在许多市场人士看来,“异常市况”来得非常蹊跷,不用说年息仅有2.5%左右的国债产品,就算是股票,某只个股一天暴涨25%、隔天又暴跌回头的情况也十分罕见。如果真出现这样的情况,交易所、乃至证券监管部门也应当过问,也要予投资者一个说法。但现在看,针对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异常市况”,权威部门尚未给出合理解释,这势必为“畸形言论”留下惑众空间,而如此“妖言”是否会阻滞今年其余92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这是个非常严重问题。

在此建议:第一,有关部门应当深挖“异常市况”背后的原因,并向投资者提示追涨的风险;第二,应当考虑把10年期以下的一般性国债出售给老百姓,而超长期特别国债则更多针对机构投资者,因为老百姓购买国债仅仅是简单的投资行为,而机构投资者持有超长期国债实际对期限并不敏感,随时可以用国债作为抵押品换取现金;第三,央行应当作为国债市场的做市商,全力维护国家主权信用商品的流动性和市场价格,从而强化投资者对持有国债的信心。

责编:姚坤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