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 推动粤西高质量发展,打造广东新增长极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杨琳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珠三角的引领,也需要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在广东,省政府文件首次明确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的文件,可以追溯到2017年12月发布的《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珠海、汕头、湛江作为广东划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承载着未来城市经济突围的希望。

作为成员之一,湛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表明了态度: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湛江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湛江面临哪些优势和挑战?以哪些重点产业为依托?未来的计划是什么?

湛江的五大优势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胜兰认为,省域副中心是指与省会城市有一定发展距离,但在产业发展上有优势,在区域经济辐射上有带动作用的城市。

李胜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省域副中心需要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与合作,促进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如人员交流、物资流通等;通过良好完善的市场机制、民生的提升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为区域内城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城市提供先进的示范经验。

广东2023年GDP是13.57万亿元,占全国的1/10,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作为妥妥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外贸大省,广东的经济发展也有明显短板,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2023年,珠三角9市GDP之和占广东省GDP的比重高达81.24%。“珠三角地区非常发达,贡献了超80%的广东GDP,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整个广东省的一体化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李胜兰认为,广东省建设省域副中心,使命就是要优化全省的经济布局,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一体化发展。

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称,广东省委、省政府将湛江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是要以湛江的发展连接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推动粤西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省内均衡协调发展,为全省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据介绍,作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湛江具备五大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科教文化资源优势。湛江市位于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东融粤港澳大湾区,南向海南自由贸易港,西接北部湾城市群,北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多项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拥有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方式齐备的综合运输体系;海洋资源、热带亚热带作物、矿产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具体来看,湛江市拥有7个湾内港区、5个湾外港区;湛江港是国家12个主枢纽港之一,拥有可通航40万吨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码头;湛江水产总产量和产值连续20多年稳居全省首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22959.54公里;拥有我国最大的桉树、剑麻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糖蔗、水果、蔬菜生产基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居全省首位、总产量居全省第二……

产业优势方面,绿色石化产业是湛江首个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也是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该产业占全省GDP的14%以上。

李胜兰认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可以帮助所在省份构建多极化发展的省域经济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强整体城市群的竞争力,减轻中心城市的发展压力。

她以绿色石化产业为例说,未来如果湛江联合茂名、揭阳等城市,实现建设一体化基地,那么,对于广东构建沿海临港的重化产业带、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以及打造世界级的绿色石化产业带,将发挥重大作用。“这是广东选择湛江作为副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依据。”

产业转型和升级是重要抓手

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和升级是湛江的一个重要抓手。

“湛江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聚力建园区、抓招商、上项目、强产业,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人员介绍。近年来,湛江现代农业发展持续壮大,临港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布局。

据介绍,全市拥有面积超万亩的产业园4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园1个、超百亿元的产业园3个;石化产业、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成为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形成了以绿色钢铁、绿色石化为主导的现代临港产业集群,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加快。

今年2月,德国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的一体化技术中心正式启用。该基地是中国重化工领域的首例外商独资项目。“这个项目的引进和落地,折射了湛江的外资吸引力,特别是绿色石化方面的雄厚实力。”李胜兰说。

在优势产业转型方面,李胜兰认为,湛江还有更多探索的空间。

“农业、海洋产业对于湛江来说是独特的天然优势。”李胜兰举例说,湛江的海洋农业产品现在大部分是初级加工产品。未来,在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和发展前景。再比如,湛江可以在海洋产业基础上来研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品等。

李胜兰表示,湛江第三产业发展还有不足。湛江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8.6∶38.3∶43.1,与广州、深圳这些第三产业占比超过70%的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产业结构还没有达到高级化。“所以,未来在扩大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方面,湛江还有很大的后发优势。”

此外,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人员也坦言,湛江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仍需提升。“虽然湛江已建成以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为主的产业集群,但工业增长过于依赖骨干企业,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还需狠下功夫。”

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人员表示,下一步,湛江市将加快构建具有湛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壮大优势产业集群,聚焦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蓝色海洋经济“四绿一蓝”产业体系;培育海洋产业发展新优势。

补齐短板,协调发展

近年来,湛江在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研发机构超500家,其中省重点实验室14家、数量位居全省第四;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70.9%,增速居全省第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长11倍……

但从全省的角度看,李胜兰说,湛江的科技创新投入和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

2022年,广东省1161家优势创新机构位于珠三角,占比93.1%,可见广东的创新资源存在地区之间不均衡。

“这对未来湛江在科技创新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会造成一定制约。”李胜兰认为,现在各个地区都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但最后谁能够“冒出来”,就看谁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吸引科技人员,提高本地区的教育水平方面做了更多工作。

此外,对于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面存在差距等方面,湛江决心补齐短板。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人员介绍,接下来,要因地制宜研究确定各县(市、区)的经济定位和主攻方向;走“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集聚发展之路;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年度工作计划;深入推进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提升重点领域涉企审批服务效率: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广东的湛江、茂名、阳江属于北部湾城市群,前两者同时也是广东五大都市圈的湛茂都市圈。

在“湛茂阳”(湛江、茂名、阳江)一体化发展方面,李胜兰补充说,湛江还需要发挥更大作用。“目前,广东的广、深两大城市圈发展最为成熟、实力最强。“湛茂阳”的发展相对滞后,2021年才提出了比较成熟的《湛茂阳2021年至2022年合作工作计划》,在城市的互联互通和对话机制上有一些滞后,这会导致跨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资金、物资的流通存在制约。

在这方面,湛江正在着手布局,据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人员介绍,湛江强化广州—湛江“核+副中心”深度协作;稳步推进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正牵头建立湛茂都市圈协调机制和湛茂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以基础设施体系一体高效、现代产业体系协作共赢、区域合作开放水平提升等为抓手,加快构建“双心一极点六轴三圈层”都市圈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粤西地区协同发展。

李胜兰希望,未来湛江、茂名、阳江在城市一体化发展方面,要打破各自为政等行政制约,促进城市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并且湛江要起到核心的、引领的辐射作用。

此外,李胜兰提醒,城市应警惕和规避同质化竞争。她说,湛江和茂名位置相邻,都将绿色石化产业作为主要发展产业,相互之间若没有协作和融合,则不利于双方绿色石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两地都要考虑如何融合发展、差异化发展,如何搭建更加合理的产业链,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她看来,这就需要省域和城市层面有一个整体规划,地方政府要发挥巨大的协调、整合、沟通作用。

李胜兰说,珠三角地区非常强大,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这更多来自于前期发展中市场选择的结果。“未来要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的协调、指导、规划,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来共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8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