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编者按: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基于作者团队长期研究,围绕新质生产力,阐述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产业转型、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的问题,帮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新质生产力。

本文为《经济前沿课:新质生产力》序言。

文 | 赵振华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因地制宜的思想和实践。《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有记载:“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不同,所生疾病也不同,需要不同的医治方法,开出不同的药方方为有效。再比如,我国面积广大,自然条件迥异,千百年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西北以窑洞为主,冬暖夏凉;皖南则有徽派建筑,有利于排水、通风;滇南民居则为干栏式歇山顶,有利于通风、防晒和排水;等等。各地民居充分融合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若把西北地区的建筑放到东南地区,显然不伦不类。中国古代也有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削足适履等笑话,提醒我们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887年恩格斯在致弗洛伦斯·凯利-威士涅威茨基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带领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地和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斗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有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什么时候从实际出发,什么时候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就能够取得胜利或取得巨大成就,反之,革命就要遭受失败,建设就会遭到损失。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之所以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实际,就是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各地的实际加以贯彻,而不是“一刀切”。

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各地不同环境制定相应的措施,其实质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地”就是各地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就是差异,就是特殊,各地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科技水平、交通条件、人口状况、风土人情等都不相同。正如全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全世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国情区情。因地制宜,一方面就是要体现差别化,体现特殊性,不能照搬照抄别国别地区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有条件的,需要人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资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等,不能不顾条件,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大上,其结果必然是留下烂摊子。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因地制宜,需要各地摸清家底,搞清楚省(市)情、市情、县情、乡情,搞清楚优势和劣势,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既要有紧迫感,也要稳中求进,要稳扎稳打。

恩格斯在《〈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增加了“新质”两个字,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样具有术语革命的性质。我们以讲义的方式撰写《经济前沿课:新质生产力》,每讲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广大读者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7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