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长5%左右底气哪来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每年的经济增速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为何将今年的预期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背后有何考量?又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杨瑞龙,中泰金融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

黄群慧:

四方面支撑全年5%左右预期增长目标可以实现

经济增长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风险等紧密相关。今年将5%左右作为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要求。从长远或者从中长期来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里虽然没有明确的数量要求,但是里面隐含着对经济增速的要求。根据各方面的测算,从现在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大体要保持在5%左右的经济增速。此外,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是在2023年5.2%增速的基数上设立的,也是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设定的,后续不管是宏观政策还是各地发力,也都会更加积极有为。

之所以设定5%左右的预期目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撑。首先,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巨大的内需潜力。中国是一个具有14亿多人口规模、120多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庞大经济体,这些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有目共睹。202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和全社会消费零售额总额分别达到50万亿和47万亿元。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万亿元,已经成为全球重要消费市场。

其次,从宏观政策上看,我国有一系列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宏观治理措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应对各种内外挑战和复杂环境的战略选择,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选择。做好这两个统筹,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

需要说明的是,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扩大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二是继续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消费的信心主要取决于收入预期,投资的信心则来自对整体市场环境的稳定性和风险的可评估性,这两方面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

再次,我国经济具有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工作主线,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供给侧全面发力,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新经济体系正在成型,新型的供需两旺的发展态势正在形成。再加上我国人力资本的存量也比较大,都可以来支撑我国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

最后,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关键动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新动能、新产业等新的模式正在蓬勃发展,也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有利条件是,我国目前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制造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通过很好地释放“体制优势”“需求优势”“供给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今年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基本没有问题。

杨瑞龙:

5%左右增长目标传递稳健与自信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按可比价计算,对应的经济增量超6万亿元,今年把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

首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将指标分解,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与2035年的长期目标相衔接,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其次,5%经济增长速度与我国现阶段的潜在增长速度相匹配。虽然我国传统增长动能有一点衰减,但是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高技术产业发展向好。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2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上年12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1—2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和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4%和15.1%,保持较快增速。

此外,新型城市化包括城市群的建设等,都隐藏着新动能。因此,5%左右增长目标的设定,是统筹兼顾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5%左右的增长速度如果能够实现,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当然,此前有预测称我国第一季度GDP可能不超过5%。从1—2月份数据看,经济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反弹。第一季度GDP对全年目标的实现很是关键,目前从开局来看,表现还是不错的。

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多变,要实现5%左右的GDP增速,需要发挥政策合力,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还是有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

财政政策方面,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是重大政策举措,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对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这不仅体现了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决心和充分的政策储备,更重要的是释放市场信心。综合来看,我认为今年GDP达到5%左右的增长目标还是有可能的。对这个目标预期,我充满信心。

李迅雷:

新质生产力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提供新动能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这样的要求,根据我们测算,在设计GDP目标的时候,平均要达到4.7%左右。从历年GDP增速来看,不可能每年都能够保持匀速增长,一般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在2021—2035年15年中,如果前面定得过低,后面的压力就会比较大。因此,今年设定预期目标5%左右,跟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比较吻合。

之所以设定5%左右预期目标,其底气可以从1—2月份“三驾马车”相关数据得到印证。从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市场销售持续恢复,服务消费潜力释放。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消费表现比较强劲。从投资来看,头两个月投资增速有所回升。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出口表现也不错,1—2月份,出口同比增长7.1%。所以,总体来看,“三驾马车”运行比较平稳,估计一季度有望实现5%的增长。

从全年来看,今年实现5%左右的目标也是有条件支撑的。围绕GDP增长5%左右等一系列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等宏观政策取向。财政方面,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科技创新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今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足以说明新质生产力对今年实现5%左右目标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需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些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不仅包括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还包括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可以运用新设备与技术深度改造传统产业,促使其迈向高端、智能、绿色的新阶段,让“老树发新芽”,这一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所体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此外,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的设备更新与消费品换新的诸项举措,都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必将成为撬动今年消费市场的两大关键杠杆。

未来随着科技的创新,必将给传统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对于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已经取代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可以说,今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有条件有支撑的,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张斌:

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有助于实现5%左右预期目标

根据国内学者的估算,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接近我国目前的潜在增长速度。在这个经济增长速度上,劳动力、资本等各种生产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和浪费。

5%左右的GDP增速指的是实际GDP增速,考虑到与这个增长相匹配的2%左右的物价增速,名义GDP增速在7%左右,比2023年有大幅提升。7%左右的名义GDP增速意味着居民收入、企业盈利和政府税收增速比2023年有大幅提升,社会公众的获得感会有明显提升,这对提高企业和居民的偿债能力和化解债务风险也有帮助。

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容易,需要攻坚克难才能实现。最大的挑战是需求不足。我国仍面临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两大挑战,这两大挑战对于信贷增长和需求增长带来很大压力。

提高总需求才能实现5%的增长目标。提高总需求需要三个方面的依托,一是更大力度的逆周期政策,需要政府扩大举债规模和增加支出,需要通过更低的政策利率引导全社会融资成本的显著下降,需要更大规模的政策性金融债券支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二是尽快稳住房地产市场,稳住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促进商品房销售,加快对房地产企业沉淀资产的盘活。三是把握好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节奏,压降地方政府债务需要同时关注到企业和居民的债务变化,特别是要避免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同时叠加地压缩债务规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综合考虑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政策工具组合。今年的财政政策在加力。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加上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合计超过40万亿元,同比增速接近8%,对GDP增速将会起到拉动作用。今年财政工作的重点是充分地执行预算支出,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基金支出合计增速超过名义GDP增速。

此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将为经济增长注入动能。通过更加充分的市场化竞争,带来更强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带来更加优化的资源配置格局。实现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改革理顺机制,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潜力。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7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