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在超预期约束中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

随着地方两会相继落幕,珠三角再次交出亮眼的经济“成绩单”。2023年,珠三角9市合计GDP达到11.02万亿元,与2022年相比增长1.82万亿元。

1994年,“珠三角”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2008年12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正式发布。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的珠三角城市群正式进入国家级城市群编制。

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珠三角占地面积还不到广东省的三分之一,却集聚了全省近70%的人口,贡献了八成的经济总量。2023年,珠三角9市GDP占全省比重同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达到81.24%,向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一路奋进。

广东GDP超八成来自珠三角

4座万亿城市“挑大梁”

纵观过去一年,深圳市继续领跑,以3.46万亿元经济总量在珠三角以及整个广东省排名第一。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首次迈过3万亿大关、达到3.07万亿元,连续3年站稳3万亿新台阶并持续稳中有进,也是全国一线城市中增速最快的城市。

广州同样实现了新的跨越,GDP达到30355.73亿元,同比增长4.6%,成为全国第4个3万亿级城市。紧随其后的是佛山和东莞,经济总量分别达到1.33万亿元和1.14万亿元。2023年,这4座万亿城市的GDP接近9万亿元,占广东省GDP比重达到66.1%;与2022年相比,创造了超过1.72万亿元的增量,相当于再造一个万亿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15家,总量2.47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2家,居全国城市第二。出口增长12.5%,总量连续 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同样是“制造业”当家的城市,佛山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规模在省内仅次于深圳,在全国则超越重庆,排在全国第四。从增加值来看,佛山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6301.41亿元,同比增长6.6%。

深圳之外,惠州、中山、江门、佛山4地的GDP增速都超过5%。相比之下,广州多少有些“失意”,尽管30355.73亿元的经济总量为全省第二,但4.6%的增速略低于全省水平。同样略显失意的还有珠海、肇庆和东莞。其中东莞经济增速最慢,只有2.6%,位列广东全省最后一名。但在外贸方面,东莞全年进出口总值实现1.28万亿元,继续稳居全国第四、广东省内第二,表现出了强大韧劲。

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表示,2023 年,全省各地齐头并进、稳步发展,经济总量均实现新突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实力增强,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突破 11 万亿元,达 11.02 万亿元,同比增长 4.8%,与全省增速持平,珠三角的引擎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城市群的功能主要是为了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内城市和城乡协调发展。”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覃成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等发生了新变化,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走深走实,生产要素流动和市场一体化提速,逐渐形成了辐射和带动广东省以及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塑造增长新动能

广东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经济大市要真正挑起大梁,其他各市要比学赶超、奋发有为,共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作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体量跃升、挑大梁的背后,离不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广东共有50家企业上榜,其中来自珠三角9市的企业就有49家。从行业分布来看,有30家属于制造业,占比60%。

作为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在广东省委和省政府2019年印发的《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中,珠三角被赋予“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使命。

2023年6月1日,广东省出台《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培育形成10个以上产值超万亿元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其中多次提及珠三角。

以汽车产业为例。2022年,广东汽车销售产值突破1万亿元,汽车产业正式成为广东省第8个超万亿的产业集群。其中,珠三角是广东汽车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业发展处二级调研员唐锡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广东省汽车产业已形成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珠海、佛山、肇庆等珠三角城市为重点区域布局,以广汽集团、东风日产和比亚迪等企业为龙头,日系、欧美系和自主品牌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作为汽车产业集群的标志性企业,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共销售302.44万辆,同比增加61.9%。这背后,是几乎全链条的“比亚迪造”,既有电池、电驱、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也包括车用芯片、新材料、半导体等。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称,目前比亚迪已经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芯片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建立了自己的“技术鱼池”。

在珠三角,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制造业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除战略性支柱产业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

成立于东莞的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斯达”)是一家以工业机器人、注塑机、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公司。“科技创新是拓斯达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国人大代表、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称,尤其是最近几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贸形势、原材料上涨等挑战,拓斯达仍然坚持将产品进行智能化升级,以提升自身竞争力来应对市场挑战。

2023年,拓斯达自主研发并推出“五合一”伺服驱动器,成本比同类产品低30%以上,能源损耗节省40%,在海外市场获得了不少订单。

“只要我们不断深挖核心技术领域,无论行业衍生出哪些新产业,客户提出哪些新需求,我们的技术都能够覆盖。”吴丰礼说,“我们要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把它做到极致。”

如今的珠三角,正在逐步实现从“世界工厂”到创新沃土的蝶变。

九城联动,协同发展再提速

1月初,随着深中通道钢桥面铺装施工全部完成,已经修建7年的深中通道预计在半年后正式通车。

届时,从中山到深圳的时间,将从目前约2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此外,从深圳出发,经深中通道1小时可到达珠江口西岸城市,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将真正形成“黄金三角地带”。

交通是经济的“大动脉”、发展的“先手棋”,记者注意到,在珠三角多市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深中通道”不止一次被提及。

中山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中山将历史性地成为连接东西两岸的关键节点。珠海表示,要抢抓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建成通车机遇,加快推动深珠通道前期研究工作。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提到,抢抓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机遇,加强与中山、江门等地的产业合作,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

“硬联通”的建设,是为了更好促进“软协作”。交通连接,让珠三角变得越来越“小”;产业协同,让珠三角变得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珠三角城市群建设提速趋势明显。2023年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同一天发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3年—2030年,展望至2035年,为五大都市圈明确发展路线图。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艾学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而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培育都市圈是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都市圈作为另外一种城市空间组织形态,从规模上讲小于城市群,它更多是依靠实力强劲的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从目前五大都市圈的划分来看,广州、深圳和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核心部分均位于珠三角地区,其中广州、深圳是珠三角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城市。通过都市圈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带动作用,从而有利于由局部到整体地促进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覃成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道。

在覃成林看来,珠三角城市群的集聚发展、协同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新经济结构逐渐成型,与之相对应的新发展曲线正在形成。当前,珠三角城市群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内部各城市之间产业转型升级并不完全同步、世界经济高度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等对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带来的超预期约束。

“面对外部发展挑战,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关系更多是共生关系,不完全是竞争关系。接下来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持续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的内部一体化,九城合力,协同发展,走出一条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路。”覃成林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3、4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