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加快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

从高空俯瞰华北平原,夜幕下一片灯火格外夺目。这片由3省市管辖的21.6万平方公里土地,生活着超过1亿人口。三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共同构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京津冀。

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京津冀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和地理优势。然而长期以来,三地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和不协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4年,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整体竞争力。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将京津冀打造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2024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十周年,一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京津冀正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让“双城”像“同城”

“我从天津出发去北京找朋友聚会,搭乘高铁20多分钟就到了,车次也特别多,甚至比同城出行的朋友们用时还少。”谈及春节见闻,26岁的高阳兴奋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这样的“双城”生活更像“同城”。

这样的感受有迹可循。全国政协委员、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提到,10年来,京津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共绘一张图,同下一盘棋,实现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率先突破。

张运凯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具体数字:10年来,三地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区域内“断头路”“瓶颈路”基本清零。织密轨道交通“一张网”,高铁总里程增长至2576公里,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到10933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扩增至10880公里,形成了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构建了区域内地级市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

“‘轨道上的京津冀’从‘通’到‘畅’、从‘畅’到‘优’、从‘基本适应’到‘更好满足’的发展蓝图,正转化为京畿大地上的实景。”张运凯说。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止在交通一体化。

2023年,京津冀携手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共同编制了氢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北京研发、津冀制造”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京津冀生命健康、电力装备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北京输出到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近750亿元,增长110%。

张运凯注意到,京津冀城市群之间交通立体网络规模效应显著,随着路网越织越密,三地间产业加速融合,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越来越紧密。

“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驱动效能互动良好,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核心产业链由北京延伸至津冀多地,激发京津冀创新与发展活力,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这为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张运凯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1月25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京津冀三地区域经济稳步恢复向好,协同发展合力持续增强。三地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为43760.7亿元、16737.3亿元和43944.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5.2%、4.3%和5.5%,增速比2022年分别提高4.5、3.3和1.7个百分点。

加快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步入2024年,京津冀一体化再迎发展新机遇。北京、天津、河北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到,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北京将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携手津冀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

天津将立足十周年新起点,持续在机制、平台、途径、共享上找抓手求突破,拓展三地合作广度深度,形成更多协同发展的新成效。

河北将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服从服务大局,全域对接、全面承接,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河北力量。

根据新要求,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目标为加快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稳步提高发展规模与水平、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助推数字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已分别列入三地的“十四五”规划,“协同发展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等成为三地为实现这一目标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是以首都北京为核心城市,以天津、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秦皇岛等城市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由30多座大中小城市组成的城市群。

“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其中,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明确,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

“中央对于京津冀城市群提出的优化提升定位与其主体功能区定位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耀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主体功能区划分是我国特有的面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重要制度设计,其所界定的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四个分类,主要以我国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及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进行划分。

据陈耀介绍,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被划分为优化区域,重点在于对空间进行优化,升级品质,不再扩张规模。

世界级城市群的新机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城市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经济韧性亟须提升,带动效果、辐射效应、创新效能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陈耀坦言:“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还存在部分城镇体系不够完备的问题,虽然有两个超大城市北京和天津,但作为城市群,还缺少一个特大城市作为支撑。”

他同时提到,河北省会城市石家庄也应该发挥出更大作用,引领和带动河北经济发展。应该尽快加大力度培育,让石家庄能够进入GDP万亿俱乐部(2023年为7534.2亿元)。

对此,河北省政协常委、民革河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刘建成表示,目前河北全省11个地级市没有GDP过万亿的城市,这既是河北城市发展的差距和短板,也是河北城市加快发展的潜力所在。建议河北省因地制宜,在城市经济韧性建设上发力,快速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变经济小市为经济大市、强市。

陈耀特别提到,打造京津冀城市群不仅需要特大城市、大城市,也需要中小城市积极发挥作用。城市群的打造也将为中小城市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河北省有大量县城,它们可以抓住良好时机,扩大自身规模,改善市政、生态、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群中发挥相应的吸纳人口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日前,国务院批复的《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河北将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主体功能明显、底线约束有效、区域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同时,在城镇空间安排上,围绕建设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强化石家庄都市圈引领作用,将雄安新区加快建设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优化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强化重要节点城市支撑作用,推进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集约布局,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此外,张运凯表示,对标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张运凯认为:“以区域交通设施一体化为支撑,推动形成环京地区通勤圈、京津雄功能圈、节点城市产业圈,是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

张运凯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提出要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将轨道交通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是由京津冀区域人口密度决定的,是治理大城市病的关键,是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需要,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契机。

他认为,目前综合交通对区域一体化发展支撑不足、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运输结构不合理、运输组织效率有待提高。京冀间空间距离近,时间距离长,轨道交通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东西不畅南北不通”,是河北省内交通的写照。比如,张家口还没有直接到石家庄的高铁,承德、沧州到石家庄的高铁也绕道运行。河北没有自己的交通中心,更多的是过境交通,过度依赖北京。

张运凯建议,京津冀交通组织管理可进一步改善,比如可以探索京津冀车牌一体化管理,促进京津冀人员交流和往来等;可以通过交通一体化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上推动协同发展。比如促进产业、生态协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布局,推进产业协同形成全面突破。利用河北港口“大进大出”的交通优势,承接北京一般制造业向沿海地区转移。深化与天津港联动协作,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3、4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