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特约评论员 葛丰
新春伊始,处处生机。
新一年的征途必然是高质量发展的再出发、再深入与再扩展,这其中很重要乃至关键性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持续性、创造性地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让亿万民众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充分、更切实地分享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较高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殊非易事,但也有章可循。这个“章”无论从发展经济学理论推演,还是从各经济体或成功、或失败的实践状况来看,共识性的认识之一就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普遍特征,是技术变革、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变迁,而持续不断的技术变革、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变迁,要在每一个时点上,准确判断并充分利用该经济体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
但是比较优势的判别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这从世界上迄今仅有少部分经济体,能够实现从低收入到高收入腾跃的事实中就能得到直观体现;同时,比较优势又是在不断动态变化中的,譬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所主要倚仗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在经历几十年高速发展及人口结构显著变迁后的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那么在当前阶段,中国可以并且应该充分利用的比较优势又有哪些?这个问题的答案振奋人心,因为中国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更新迭代、丰富多样,如先进便捷的基础设施、完备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不断提升壮大中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队伍等。
在所有优势中,中国最具独特性、长期性的优势是大国优势,这不仅使得中国具有无与伦比的规模优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取得规模经济所产生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构建起其他经济体很难齐备的庞大经济生态,以及由此带来的广泛协同效应、巨大回旋空间以及足够抗风险能力。
当然,这种比较优势的持续发挥是需要一系列条件配套的,其中最基础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深刻认识把握现代经济开放、分工与合作的本质要求,切实消除导致市场分割与产业同构等问题的各类阻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快形成统一、协作、竞争、有序的国内大市场,使地理位置、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不同的行政区,承担不同但又协调的定位功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单个行政区无法完成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正以前所未有之力度,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更好凝聚合力,更大激发潜能,区域协调发展将取得更大成效。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