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数字新动能,追求新质生产力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冰 | 北京报道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经济工作要怎么干?

进入1月中下旬,全国各省份地方两会陆续开幕,并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亮出了各自的成绩单和“小目标”。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各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各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方面要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即传统优势产业要巩固住、保持好;另一方面要挖掘和培育新动能,打造新质生产力。多地都将发展数字经济放到布局未来的重要位置,将其作为给经济高质量发展“续航”的重要抓手。

这当然也有迹可循。从“十四五”发展规划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

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41.5%。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60万亿元,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9%。

那么,各地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都有哪些重点、亮点和特色?又将如何通过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来激活增长新动能、打造新质生产力?

2024年如何“拼经济”多地以“数”谋“新”

多年蝉联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在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打造更高水平的数字广州”目标。其内涵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智能制造企业建设数字化工厂、做大做强数据交易所等“硬实力”,以及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深化城市大数据平台、培育完善数据要素产业生态系统等“软环境”。

广东的政府工作报告还透露,2023年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2025年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全国平均目标为10%。数字经济发展的“广东速度”继续领跑全国。

此前,广东已经相继出台了《“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全国首部城市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等政策文件,为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奠定了政策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

北京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更好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目标。2024年,北京将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积极布局数字经济关键赛道,以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全面变革。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最强驱动力。2023年,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8766.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5%,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9%。

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的内容也浓墨重彩。报告中透露,2023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98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增速比GDP高4.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75%以上。

同时,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的目标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5%,新增上市公司50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以上。

此外,重庆、广西、河北、四川、江西、福建等省市也都在地方两会期间释放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强烈信号,以“数”谋“新”,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加“数”向“实”,数实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

在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今年各省份进一步强调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加“数”的目的是向“实”,通过数实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

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今年他提交的两份提案就是围绕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展开的。

齐向东表示,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以网络安全领域为例,数智时代,各行各业都依赖大数据以及数字基础设施,网络攻击好比“自来水被下毒”,攻破一点就能打击一片,“易攻难守”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基于此,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研究,持续做好积累,在网络安全行业保持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还要把AI技术运用到产品中,大力发展‘AI+安全’。”齐向东说。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宋婷婷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也强调了数实融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打造新质生产力上的重要性。

“随着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正在加速由虚入实,成为全民数字化生活的一部分,并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如直播电商、直播带岗等。通过数字化重构供给与消费,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更加精准高效地进行供需匹配,这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宋婷婷说。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要以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主线。过去是服务业的数字化步伐迈得比较大、比较快,近一两年,工业制造业、农牧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迫切度也越来越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欧阳日辉还强调,随着国家数据局的组建,各地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这意味着数据要素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将大大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进程。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展数字经济与打造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可从两个维度来解读。一方面,数字经济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数智赋能已深度融入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催生出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持续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支撑。新质生产力组合中的创新能力、高端制造能力等方面,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朱克力还特别强调,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向奔赴,数实融合是数字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趋势和机会。一是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二是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数据驱动的发展模式正在成为主流;三是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竞争的新高地,各国都在积极布局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他说。

实际上,各地以数实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开始。近日,由中国一汽联合阿里云通义千问打造的大模型应用GPT-BI落地,成为汽车行业的首个大模型BI应用,率先实现了AI大模型“上车”。

BI,即Business Intelligence,是企业最核心的系统之一,是决策数字化和数据治理的关键抓手。传统BI只能“固定问答”,GPT-BI则能实现数据随时穿透,做到“问答即洞察”。

例如,当问到“为什么某车型产量不及预期?”时,大模型可先将预期产量和实际产量对比,得出差值后,不是仅对已有变量进行分析,而是分析涉及的所有变量,通过对数据排查,最终找出关联性最大的原因并生成可视化报表。

中国一汽红旗品牌运营委员会副总裁门欣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从2022年中国一汽打响数智化转型升级攻坚战以来,基于云原生的业务单元孪生打造现代企业管理体系,闯出了一条具有一汽特色的传统企业数智化转型之路。

“大模型是面对未来生产关系的基石,我们希望把一汽集团的业务用GPT大模型重做一遍,让企业插上AI的翅膀。一汽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汽车业的排头兵,我们一直追求的不是简单地把一件事干好,而是如何构建一个体系、一套方法论,未来,我们会把一汽集团的数智化转型方法论和工具平台等对外输出,为行业提供SaaS(软件运营服务)服务。”门欣表示。

“作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服务商,阿里云正在推动通义千问大模型在航空、汽车等不同行业落地应用,共同打造产业生态。目前阿里云已经为全国80%的科技企业和一半的大模型公司提供了算力支持。”阿里云智能副总裁、汽车能源行业总经理李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2期)


顶部